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一个小村子,和它被化解的“大烦恼”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13 17:34:11

碧绿的南宅河静静环绕着一排排白墙青瓦的自建房,在闵行区浦江镇的胜利村,这幅新农村画卷的主角,是一群“留守老人”。

“年轻一代基本搬去商品房住了。”胜利村村委会干事顾斌翻开记录本,这个仅有9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60岁以上老人已占常住人口的五分之四。老人们常年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家庭矛盾与邻里纠纷时有发生。

然而,留守老人并不像年轻人那样擅长处理冲突。他们大多以务农、打工为生,文化水平不一,沟通能力有限,情绪激动时,小事就容易演变成“大事”。

白墙青瓦之下,亦有烦恼

去年7月,一户村民拨通了110,顾斌和民警赶到时发现,陈芝(化名)和丈夫因一件琐事拌嘴,情绪逐渐发酵,加上沟通不畅,最终竟升级成肢体冲突。

顾斌是村里的调解干事,他说村委会里设置了专门的调解室,时常有村民前来调解,“吵来吵去都是琐事,但很多老人难以逻辑清晰地解决问题。”

在村里担任了19年妇女主任的卫幸清观察到,愿意来调解的老人反而让人放心,有些老人不愿求助,外人很难介入。“老人朴实,有的怕添麻烦,有的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有时我听说一些事,主动去问,也问不出什么。”

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让村里老人生活得更幸福?2023年调任胜利村以来,村支书张军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他尝试了一种更接地气的调解方式——熟人调解。

让调解有“自己人”的温度

接过聘书的,是村民谈秀芳。去年11月,她成为全村首位女性调解员,这也是浦江镇首次正式向村民颁发“志愿调解员聘书”。

相比40多岁的顾斌,64岁的谈阿姨优势明显:“我1982年嫁到胜利村,90多户人家全都认识,同辈人都叫得出名字。小顾毕竟隔了一代,又是男性,很多话他不方便讲,我都能说。”

前文提到的陈芝年过六旬,家庭矛盾长期不断。虽无原则性问题,却因沟通无效,争吵不休。“自从谈阿姨来了,我觉得有了一个好朋友,一吵架她很快就到,又特别会讲理,总能劝住我们。”

最让陈芝感动的是,有一次谈阿姨给孙子过生日,“她连生日饭都没吃就赶来劝架。”一次次及时疏导,也带来了正面效果:“以前我和老公吵得好凶,这一年来缓和些了。”

“我俩家离得近,走路两分钟!”谈阿姨笑着拍拍陈阿姨的肩膀,“你们没啥大问题,把过去的事放下,别再提了,咱们要有正能量,家庭和睦,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像陈芝一样得到帮助的老人还有很多。今年4月,一对七旬老夫妻发现自家自留地和村会所停车场之间的铁丝网在改造时被拆,想重装却不好意思开口。路上偶遇谈阿姨时提起此事,她立即转告村委会,不到两周就装好了。

再见谈阿姨时,老爷爷喜悦地说:“谢谢你,到底是我们自己人!”

“你来了,我心里就开心了!”

工作中的谈阿姨

退休前,谈阿姨在浦锦街道做过多年“老舅妈”调解员,从婆媳矛盾到房屋漏水,处理过不少难题,也练就了出色的沟通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张军民选中她的原因。

“张书记常在村里转,有一次听我说做过‘老舅妈’,前后来了我家三次,希望我当志愿者。”接受聘书后,谈阿姨一直挂在家里,“这是村里对我的信任,我会一心一意做好。”

一年工作下来,她发现村里老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夫妻矛盾。“有夫妻冷战的,我就侧面劝劝。当事人不好意思来村委会,我作为邻居总可以聊聊天。”

“胜利村的老人都很善良,”顾斌说,“但是他们长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心理状态需要更多关心。”而谈阿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老人和村委会,“有她告诉我们村里发生什么,我们更能帮上忙,实在地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村民的回报也很实在。“谈阿姨付出那么多,我就送些自己种的毛豆、青菜、茄子……”陈芝常常开电瓶车到谈家,塞进一袋沾着泥土的新鲜蔬菜。

“我女儿拿回来的火腿。”没过两天,谈阿姨又拎着东西去了陈家。

“你来了,我心里就开心了!”这一年来,这已成为陈阿姨最常说的话。

记者:宋诗清
供稿:浦小江

初审:岳顺顺
复审:范仲毅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