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柴俊勇 > 文章详情

“老同志”回社区当小“官”,柴俊勇:岗位有退休,但党员不退休

转自:柴俊勇 2025-10-14 10:01:57


在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72岁老人柴俊勇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是新华路街道申新花苑小区业委会主任,也是曾经的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有人戏称他“官”越做越小,柴俊勇却笑一笑回应说,岗位有退休,但党员不退休。

做一颗种子

一件整洁的白衬衫,银白的短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虽已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年轻人一般的精气神;声音洪亮而清晰,语速不紧不慢、掷地有声,又夹杂着上海口音——这是半月谈记者在新华路街道红庄居民区党群服务站见到柴俊勇时的第一印象。

柴俊勇在理论宣讲

柴俊勇退休后,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从原单位转到新华路街道红庄居民区党总支第四党支部。“把我的一生同党的事业连在一起,这是我成为一名党员时的承诺。”这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向半月谈记者袒露心声,“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到了哪里就同人民结合起来,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我就要做这样的种子。”

做党的理论的传播者——这是柴俊勇对自己的第一重定位。柴老拥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根据听众的特点,定制化宣讲内容——给企业讲政策解读与形势分析,给学生则多讲故事、多谈未来。日积月累,退休多年的柴俊勇收获了一批“粉丝”。

今年4月,柴老的党课又火了。作为新华路街道理论宣讲团成员,他在做客一场视频直播时,围绕社区治理的心得,讲了一堂近两小时的党课。这是柴老的首次直播,居然收获了30余万个点赞和500多条评论。

“正能量获得大流量,可见社区治理的话题多么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柴俊勇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喜欢自称“柴生”,“生者,学之士也,我就是一名孜孜不倦的好学之士,至老不倦”。

从“最后一公里”

做到“最后一米”

作为城市运行的“微循环系统”,社区的治理是基层工作的切口,也是撬动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支点。

对此,柴俊勇深有感触。他所居住的申新花苑小区是典型的混合型老旧小区。3年前,雨季漏水问题引发居民和物业之间的矛盾:一时间,小区公告栏贴满投诉信,物业经理也要撤场。就在这时,柴俊勇接下业委会主任的重任,并组成以党员为骨干的业委会班子。

雨季漏水频发、绿化带杂草丛生、小区停车难,老旧小区有治理短板,直接原因是物业服务不到位,居民拒交物业费,深层原因在于双方之间信任缺失。

面对问题,柴俊勇当机立断,先筹资解决漏水维修问题,再协商物业费等经费问题。在小区居住了27年的居民顾定槐告诉半月谈记者,自从柴俊勇当了业委会主任,小区不少“历史遗留”的疑难杂症得到解决。“柴老能快刀斩乱麻,把矛盾掐灭在萌芽阶段,又能像解决自家问题一样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

新华路街道一处社区空间

柴俊勇组织业委会为每栋楼开设工作群,由业委会成员担任群主,及时回应和解决居民诉求,同时协调各方,啃下物业费收缴难这块硬骨头。“只通知居民交钱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把物业费这笔账算清楚,让大家理解物业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柴俊勇说。

凌晨4点起床蹲守,只为找到居民反映的噪音源,发现是5点半前来作业的垃圾车后,积极协调各方给出解决方案;小区车位不够用,一方面从边角旮旯抠出新车位,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梯度收费”方案,用“价格杠杆+亲情时段”提升车位周转率;牵头发起“党建引领、志愿助老”服务活动的倡议,调研走访超过100个小区……在柴俊勇看来,社区治理重在把小事当要事。

“我对社会治理工作比较熟悉,但真正进入社区当起业委会主任,又打开了新视野。”当过兵的柴俊勇将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称为“老兵新传”。“在市政府工作时,我们常说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今我在社区工作,要打通的是‘最后一米’,要解决的是群众身边、桌边、床边的难事。”

盼更多“老兵”写“新传”

“如果每个社区都当好‘承重墙’,整个社会的大厦就牢固了。”柴俊勇说,“光我们小区做得好,还远远不够。”在他的提议下,新华路街道首创“业委会互学共促联盟”,吸纳来自高校、律所、社会组织、物业协会等各方面的专家,同辖区内居委会、业委会代表一起,把共性问题、难点案例放在台面上,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

除了业委会、居委会和互学共促联盟,柴俊勇还调动志愿者和保安的力量,做好志愿服务。3年间,小区志愿者队伍从26人扩展至89人。小区组建起老友会客厅,每半年活动一次,集中听取居民对小区管理的建议。

从市政府“老领导”到社区治理的“多面手”,柴俊勇“出圈”了,上海多个城区的街道干部前来取经。“叫得应,搞得定,摆得平,树正气”,柴俊勇这样总结社区干部的特质,他的亲身实践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鲜活注脚。

截至2024年底,61岁及以上中共党员占党员人数的近30%,达2897.3万名。在柴俊勇看来,“老同志”普遍政治觉悟高、群众工作能力强、组织协调经验丰富。他期待更多“老同志”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投身到社区治理的工作中。“老同志是时代的亲历者、发展的实践者,是基层治理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宝贵力量。”柴俊勇说。

埋在心底的信仰,流淌血液中的风骨,不需要提醒的自觉,为他人着想的善意——这是印在柴俊勇的新书《柴生视角》封面上的四句箴言,也是他回到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生动写照。

(本文摘自半月谈;记者杨金志有之炘王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