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沪派江南】“三师联创”规划设计方案|川流江海——冈身秘境中的摩登江南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9-18 12:05:32

奉贤江海单元是上海近期在保护和传承江南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沪派江南的先发试点单元之一。江海单元位于奉贤区西南部,东北拥都市繁华,西南望郊野田园,是全市唯一横跨三条冈身线的单元,冈身两侧支流东西向延伸,河渠阡陌切割出色彩斑斓的林田肌理,村居聚落东西支流横向展开,呈现“三冈水长,川流生长、林田扁长、村居成行”的空间基因。江海单元以“川流江海、梦泽冈身”为整体意象,以“冈越贝环”为首发区特色主题,续写沧海桑田的冈身野境,再现繁华江南的烟火生活,描绘摩登艺趣的新意画卷,勾勒多姿多彩的沪派江南“江海胜景”。

奉贤江海单元区位图

探寻江海演进

地理之界“镌刻者”

江海地区形成于距今六千多年上海海退陆进的地理演变时期,是区域地理演化与文化脉络发展的代表性见证地。冈身以东借势堰水、汇流成河,河道纵贯南北、襟江连海、宽阔平直,形成“川”字形框架,孕育了上海沪派江南乡村风貌结构“六域八脉十二意象”中“泾河低地”地貌和“川流意象”风貌区。当下单元东西向完整横跨上海南部仅存的沙冈、竹冈和横泾冈三条古冈身遗址带,境内留存良渚文化时期的江海古文化遗址。

奉贤江海单元古冈身遗址分布图

文明之源“守护者”

作为见证上海地区海陆变迁的重要文化载体,冈身文化蕴含着大气蓬勃的自然演进特质,崧泽、良渚等文明亦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为江南文化根源注入了澎湃激荡的精神内涵。春秋时期,受惠于言子授道讲学,奉贤境内学风大盛,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成为“滨海文墨之区”,为后世留下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文化传统。

奉贤江海单元人文积淀示意图

沪派江南“描摹者”

横亘于古海岸的冈身屏障,既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也是先民智慧的栖息地。先民们择高而居、农耕渔猎,谱写奉贤此后千年饭稻羹鱼的江南生活图景。唐宋建南桥镇以来逐渐发展繁华,成为水网密布的百桥之乡,形成了“桥通四方、港汇万商”的产业发展局面;时至今日,江海地区依托地域文化,通过乡村振兴引入文体艺术类、科技总部类、农旅休闲类等多种新业态新空间,演绎活力摩登的江海新篇章。

奉贤江海单元发展脉络示意图

识别江海基因

独特的地理演进也造就了江海单元冈身、沃野、疏林、村落交织共融的生态画卷。

奉贤江海单元蓝绿基底图

水——“三冈水长,川流生长”。

海潮褪去,平原初露,先民们因势利导,在冈身以东借势堰水,汇聚成河,凿东西横塘,引水分流。东西泾流彼此连通,滋养田园,灌溉大地,更是运输之路、聚落之依。江海单元呈现出“纵冈川流、南北贝环、东西泾浜”层次分明的水网体系,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

“川流生长”,奉贤江海单元南竹港鸟瞰照片

田——“田连阡陌,形方扁长”。

依托纵横的水网,先民们围垦造田,河渠和阡陌切割刻画出扁长如带的田块形态,犹如大地上的拼图,稻浪翻滚、鱼稻共生的生态场景,不仅是农业智慧的体现,更是江南鱼米之乡的鲜活记忆。

“形方扁长”,奉贤江海单元田野鸟瞰照片

林——“缘水纵贯,林带成廊”。

林木或沿冈身纵贯成行,支撑"通江达海"生态格局;或悄然镶嵌在水田之间,成为村落与自然的柔和边界。鸟鸣其间、兽走其下,林木不仅是生命的栖息地,更是村民休憩、交谈的日常场景,林下小径、河边树影,怡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在此静静展开。

“林带成廊”,奉贤江海单元森林鸟瞰照片

村——“沿河临水,村居成行”。

青砖黛瓦的民居依水而筑,沿河成行。水边埠头、屋前小桥、院后菜畦,每一处都是生活与劳作的舞台。村民在此织锦耕读、饭稻羹鱼,演绎着与水共生、与田共荣的江南生活史诗。

“村居成行”,奉贤江海单元屠沟村落鸟瞰照

勾勒江海胜景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村路,深柳贤集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围绕“纵冈川流、通江达海;东西泾浜、编田织林;一环一路、融古及今”的空间发展结构,单元锚定川流基因,守护江海地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地理文化本源,为后续发展筑牢生态本底。聚焦林田修复,构建集约高效、生态友好的农林生产与生态涵养空间,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核心围绕贝环及南庄公路沿线发展“橘米农庄、冈越贝环、艺桃远香、梦泽冈身、江海蜂巢、星空营地、墩墩烟火、桥乡南梁”等八个功能节点,实现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功能业态的活力兼容。

奉贤江海单元规划蓝图

奉贤江海单元意象鸟瞰图

奉贤江海单元意象画卷

描绘贝环秘境

“两冈越千年,贝环生六境,林田滩泽岛,人来潮汐印。”

江海单元首发区聚焦两冈之间、贝环北部区域,以“冈越贝环”为主题,系统梳理贝环上的岛、泽、滩、田、林等特色,形成“线贝岛”生态田园、“葡贝湾”牧歌田园、“丘贝泽”共生林泽、“跳贝滩”动态湿地、“悦贝林”生息森林等特色生境,呈现耕稻泛舟、采贝渔猎的先民生活场景。

通过冈越贝环串联六境,从一粒贝到一片冈,见证自然和生命的永恒循环,回望穿梭千年的潮汐印记,营造古朴良渚的冈身秘境。

奉贤江海单元首发区规划蓝图

奉贤江海单元首发区空间结构图

丘贝泽——“千塘漾碧连天际,舟行镜水见云闲”。

良渚时期的江海单元水网密布,塘浦纵横交织,构成庞大且灵动的水域生态。先民“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舟楫划破水面,涟漪荡漾间,承载着日常通行、物资运输、社交往来等功能。“丘、林、田、湖、岛”共生的丘贝泽,依托区域内坑塘与原生森林的复合生态基底,打造集生态保育、文化体验、康体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生态郊野公园,再现良渚水上泽国的古朴秘境。

奉贤江海单元丘贝泽意象图

良渚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先民利用自然水系,依循水势规划田地,形成规整的畎亩形态,水与田相互依存,灌溉与耕作有机结合,构建出成熟的稻作农业生产模式。结合良渚田的提升对稻作农业文明进行研究与挖掘,梳理农业文明演进脉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活态样本。

奉贤江海单元良渚田意象图

跳贝滩——“贝隐滩涂鱼戏苇,渚田漫溯寻鲜处天”。

历史上此处水泽遍布、滩涂广袤,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提供了多样化的食物来源。 滩涂间贝类隐匿,水域里鱼类穿梭,苇荡中禽鸟栖息,先民因地制宜,选择采贝、渔猎作为重要的谋食方式。跳贝滩以贝壳沙堤地质层为灵感,结合现有鱼塘,通过微地貌形成平行蜿蜒的贝壳沙带与芦苇湿地交替布局,打造不同的生境体验空间。

奉贤江海单元跳贝滩意象图

悦贝林——“风摇木曳传兽踪,手把骨弓探密林”。

林木繁茂、树荫蓊郁,多样的林地生态为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活动场景。 树荫间野果悬挂,林地中走兽穿梭,草丛里虫鸟和鸣,依据不同季节林木、动植物的变化,先民选择采集、狩猎作为重要的生存方式,构建亲近自然、从林取趣的生活探索模式。悦贝林通过对地形、林相、水域的精细化梳理,将运动休闲功能深度融入自然基底,打造集生态保护、趣味体验与康体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森林运动场景。

奉贤江海单元悦贝林意象图

临水居——“列肆连埠人潮涌,市语喧波踏浪欢”。

聚焦村落传统活动场景,通过功能重组、空间再造与文化赋能,保留村落中古树、古井、古桥等乡愁记忆点,以现代设计语言营造开放多元的活动场所,引入创意工坊、乡村咖啡馆等新业态,定期举办非遗市集、节庆活动,为乡村公共空间注入当代摩登生活的新生活力。

奉贤江海单元临水居意象图

结语

冈身其实并不遥远与神秘,她是可被触摸的贝壳陶砾,也是能被看见的川流泾浜,更是能被体验的沪派江南生活。

南桥江海单元不仅是冈身文化的溯源地,更将形成超大城市郊野生态文化赋能发展的典范地区,它打破了“过去”和“现在”的界限,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又具备江海之间的雄浑气度,正是这种从容的历史积淀与无限的未来可能,促使奉贤南桥的沪派江南村落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郑铄、袁海琴 

沪派江南·奉贤南桥江海单元三师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测规划设计勘测有限公司、上大建筑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