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潮起浦江,聚势共生创新动能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17 23:06:20

从一篇论文到一款产品,必须经历一个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环节。在整个科技与产业创新链条中,这个环节看似很短,却极为脆弱。一个小小的技术、资金、市场、人员的困难,都会将其击碎。

在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上海不断将目光聚焦到创新链条的“易碎环节”上,抽丝剥茧般找准一个个难点,通过精准施策、整合资源、环境营造,为创新幼苗遮风挡雨,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能够在风雨中傲然独立的大树。

在历届浦江创新论坛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科技金融也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从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到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来自浦江创新论坛的声音和行动,早已成为上海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板块。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痛点

长久以来,作为科技成果源头的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方面一直面临着“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核心难题。2021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启动首批20所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工作,同时也拉开了以上海交大为代表的新一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大幕。2023年7月,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在上海地区的39家高校院所全面铺开。2025年以来,上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规模不断提速,1-8月技术合同成交额373.53亿元,同比增长236.6%。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井喷,是上海近年来围绕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服务、人才、载体“五端”发力,全力推进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全要素支撑的结果。从赋权改革、概念验证、技术交易,到技术经理人、企业成果转化、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上海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进行体系化、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三不”紧箍咒找到了可行的路径。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深层次难题,一直是参与浦江创新论坛的业内专家们感兴趣的话题。在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就介绍了学校通过人才队伍、转化机制、科创环境三方面改革促进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对学校从事转移转化专职人才、老师给予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中有合规性的整改,帮助企业阳光化发展;对标斯坦福大学硅谷模式,创造学校周边全链条的转化生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则透露,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联合,共同打造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经成为学校低碳环保成果落地的重要一步。

而在2024年的大会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直言不讳地表示,上海依然缺少高质量的技术经理人才,同时技术经理人因为缺少背书机制,难以走进大院大所把科研项目成果开发出来。技术经理人是一个复合型、实践型职业,不仅要懂技术,懂市场,还要掌握法律法规、商务谈判、投资策略等多种技能。多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为补充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学历教育方面,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试点开展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增列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构建自主招考、校企联培的培养体系,已储备技术经理人超过700人;非学历教育方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梯度化培养技术经理人超5000人。

针对高质量技术经理人才培育,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建立领军、拔尖、青年的技术经理人才梯度化培育机制,并结合人才特点进行独立评审。上海市经济、自然科学、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也都设立了与技术经理人相关的学科或方向,有效解决了技术经理人职称通道不畅等堵点问题。

去年10月,《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正式发布,将实施6项行动、完成18项任务,突出深化改革与政策落地、强化场景驱动与要素融合、深化价值认同与生态共育、加大部门协同与政策供给。今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也将通过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持续聚焦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践行“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

作为论坛的重要品牌,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已逐渐搭建起链接全球企业和科研团队的“全要素”技术市场和“不落幕”的需求对接平台。据悉,过去5年里,大会共释放21000余项技术需求、35000余项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岗位需求,展示4080项创新产品与优质成果,3113家企业释放超1000亿需求投入金额,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近180亿。

推动高质量孵化实践

2023年,上海发布《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到今年5月底,上海的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另有储备创业项目330余个,其中超前孵化项目40多个。今年1—5月,上海高质量孵化器的营收达65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5%;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超5亿元。

在这些高质量孵化器中,新技术孵化、新模式孵化、超前孵化等成为新的科技企业孵化赛道。所谓“超前孵化”,是指孵化器关注细分赛道发展的新趋势,跟踪基础研究项目,从论文和知识产权入手,实现超前发现和超前布局。这种孵化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科研团队创立企业前,进行概念验证,验证科研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市场可行性;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从储备项目中挑选所看好的项目,支持团队创办企业。

从国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到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专业孵化到众创空间,再到如今的高质量孵化器,面对不同时期的科技创业企业,上海一直走在科技企业孵化探索的最前沿,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了诸如场地、政策、大学生创业基金、科技金融等不同层次的时代需求。

当中国迈向创新驱动、上海形成创新策源之际,上海的科技企业孵化能级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同样是在2023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上,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横空出世。在这场大会上,不仅汇聚了来自海内外的科技创业项目,还发出了来自科技企业孵化领域专家对于高质量孵化的真知灼见。

璞跃中国首席执行官徐洁平指出,孵化生态是一个集科研院所、创业者、资本市场以及城市资源共同形成的创新生态基地。将数字虚拟和空间载体相结合非常重要,为近距离跟创业者、科技公司互动提供平台。基地、科技孵化加速和投资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指出,要探索“四位一体与四融合”的科研与成果转化模式,四位一体包括:合适的领军人才、成熟的创新技术、耐心的早期资本、专业的科创服务;四融合是指: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科技与服务的融合、科技与市场的融合、研究机构与社会的融合。

莘泽创业孵化器创始人兼董事长曲奕指出,聚焦高水平研究机构的科技转化,孵化也要升级,从更全面服务到服务科学家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不满足于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在孵化过程中,与科学家一起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一起迭代上升,而且对高水平项目有耐心信心。

如今,这三位专家也都是上海高质量孵化器的亲历者,正将他们的理念付之实践。

把握科技金融新机遇

在创新链中,资金是永远绕不开的重点。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围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政策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点关注。在2024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从科技金融的研究者到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方、从国有投资基金负责人到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董事长,几乎每一位发言者都在强调,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构建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指出,虽然科技创业和创新企业对风险投资和 PE 投资的需求巨大,但投资结构的多元化仍不足,导致资金流向集中于部分行业,形成“资本扎堆”现象。同时,由于退出渠道不畅,投资者对高风险领域的投入积极性降低,资本循环受阻,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供需失衡。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戴敏敏认为,耐心资本是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往往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陈玮则表示,构建银行、保险、社保、母基金等多层次的长期资本供应体系至关重要,国有资本应率先发挥耐心资本的作用,推动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母基金协同发展。

这场澎湃激荡的对话,给当时处于资本寒冬的科技产业注入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活力。也就是在此次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以政府投资引导的方式提振早期科技投资市场信心,促进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透露,未来产业基金重点关注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物医药、脑机接口、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细分赛道。预计到2025年底,基金将投资决策不少于30只聚焦六大未来产业的子基金和项目。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耿挺

编辑:拾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