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社区治理千头万绪的难题,一线社工常常感到“本领恐慌”。如何为他们精准赋能?近日,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和区社工协会创新推出专业社工督导“点单配送”服务,将资深督导的智慧经验像“点外卖”一样送到基层。 目前,该服务已完成12次街道督导配送 ,通过破解一个个实务难题,由点及面地提升了基层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了最宝贵的人才根基。 01 按需点单,精准滴灌解难题 “项目怎么‘自我造血’?志愿者队伍想扩大,有没有平台能助力?”近日,延吉新村街道控江七村的活动室里,一场围绕“共享猫咖”流浪猫治理项目的专题督导会气氛热烈。面对志愿者们抛出的连珠炮式提问,资深督导张彦君没有给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大家聚焦“资金可持续、项目持续推动、自治性深化”三大核心问题,共同探讨出构建“多元筹资矩阵”、建立“自治长效机制”等实实在在的办法。 这正是杨浦社工督导“点单配送”服务的生动缩影。以往的培训,常常是上面给什么,下面听什么。而现在,主动权交给了基层。街道可以根据自身最迫切的需求,从杨浦社工督导库中“点选”最对口的专家,定制督导议题。 这种精准服务,效果立竿见影。在老龄化程度高的长白新村街道,新社工们面对认知障碍老人常常“张不开嘴”。督导黄蓉燕便上门传授“三重锚定技术”和“五步沟通法”等实用技巧。 在面临项目化运作挑战的五角场街道,督导周同则围绕“项目方案的设计与管理”,系统讲授了从方案撰写到监测评估的全流程知识。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滴灌,让一线社工们感到,送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及时雨”。 02 授人以渔,重塑社区自治生态 如果说解决具体问题是“授人以鱼”,那么杨浦的督导配送服务更着眼于“授人以渔”——通过专业引领,帮助社区构建可持续的自治机制和生态。 在长海路街道,面对楼组长们提出的青少年家庭冲突、深夜噪音扰民、重病家庭照护等棘手难题,督导金晓萍引导大家思考的,已远不止是如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她带领楼组长们复盘一个个真实案例,重新定位他们作为“社区观察员”“资源链接者”和“邻里协调人”的角色价值,并深入探讨了建立“楼道公约”、组建“爱心邻里团”等长效互助机制。最终的目标,是推动楼组长从被动的“服务者”向主动的“组织者”转变,从根本上激活社区内部的互助网络,实现邻里守望的良性循环。 同样,在江浦路街道,面对如何管理志愿者团队的议题,督导周君毅并非简单传授技巧,而是引导大家共同探讨“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并从组织化、联动化、项目化、品牌化四个维度,分享了推进常态化志愿服务的实践策略。 这一系列“点拨”,让基层工作者们豁然开朗。他们意识到,督导服务不是一次性的“会诊”,而是一个“催化剂”,激活了社区内部的思考和动力,帮助他们学会自己“造血”、自己“强身”,最终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落到实处。 03 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 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关键在人。基层社工和社区工作者是城市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否通畅。然而,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社区需求,他们常常会遇到经验不足、伦理困惑、职业压力等成长瓶颈。 杨浦区创新推出的社工督导“点单配送”模式,正是对这一痛点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回应。它打破了传统培训模式的局限,建立了一套灵活、高效、精准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这不仅是对一线工作者的业务支持和情感支持 ,更是一种战略性的人才投资。 通过一次次“上门服务”,专业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经验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基层一线,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整个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 未来,区委社会工作部、区社工协会将持续推动这一联动模式,通过定期化、制度化的督导机制,为杨浦的基层治理打造一支专业、稳定、善于创新的社工队伍。
编辑 | 文茜婷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