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劳务协作 | 杨浦区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云南青年重新定义“飞行的价值”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09-17 17:53:42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上海市特色劳务品牌评选中,杨浦区人社局申报的“杨浦低空飞行数控师”劳务品牌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这一品牌不仅填补了低空经济领域劳务品牌的空白,更以“数字赋能、技能领航”的创新理念,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山区青年等重点群体插上翱翔新经济的翅膀。

从“飞手”到“飞行数控师”,一词之差,却是一场蝶变。过去,行业内“会飞”即可上岗;如今,杨浦区把“懂装调、精算法、会教学、能救援”写进职业标准,打造出与区域低空经济同频共振的劳务品牌。

“我们解决的不是‘飞起来’,而是‘飞得稳、飞得准、飞得有价值’。”据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劳务品牌依托“城市治理+应急救援+低空文旅+低空物流”四大场景,把实训搬到高原、雪山和江面之间,让学员在大风、暴雨、夜间等极限环境中完成“生死盲降”“毫米级吊装”等高难科目,真正“把课堂搬进作业现场”。

“我第一次把无人机悬停在40米高空投送救生圈,手都在抖!”一位退役军人告诉记者。去年,他通过“订单式”选拔入选杨浦低空飞行数控师训练营,后面成功被相关行业企业录用,平均薪资也较转型前有明显提升。像他这样的退伍军人,品牌已累计培训320人,就业率高达95%。

另一组数据同样亮眼——来自云南丽江的“95后”青年小刘,今年通过沪滇协作项目来沪参训,结业后把“高原山地无人机防火巡查”技术带回了家乡。

据悉,通过“杨浦低空领航”沪滇协作项目,已有550余名云南青年完成专业培训。他们中不少人像小刘一样,将学到的无人机技术带回高原家乡,应用于森林防火巡查、高山物流运输等特色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务农到技能就业的转型。

“把高原的风、城市的高楼、海上的浪,都装进同一本教材。”品牌技术牵头人、天堑通途(上海)航空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龙能用一句话概括了“杨浦低空飞行数控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材背后,是“山地+沿海域”双基地轮训——学员必须在丽江高原基地完成高原、林地、强风、雪天等特定环境适应性训练,再到上海城市基地掌握特大城市应用规范,确保“双场景能力”均达标。培训课程分基础、应用、提升三级:基础层紧扣法规与空域管理、安全操作与飞行基本功;应用层细分高原复杂环境飞行、城市密集区精细作业、应急救援、物流配送、文旅航拍、能源巡检、农林植保、水域管理等模块;提升层则面向“培训师”导向,开设无人机组装与维修、任务规划与方案设计、项目运营与管理,形成“组装—飞行作业—智能飞控—维修”全周期技能进阶通道。

“我们不只是培养飞手,更培养能教学、懂场景、会解决问题的飞训师。”龙能说。截至目前,品牌已建立“全场景+全流程+全装备+全技能”的“四全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解决了“飞手仅会飞,但不能实际作业”的关键问题。

作为“杨浦低空飞行数控师”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龙能的故事,正是这个品牌最生动的注脚。从云南边陲的青山绿水,到黄浦江畔的科创热土,这位“山里娃”用二十年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十年政企历练夯实根基,十年创业摸爬滚打,直到2021年与无人机结缘,才真正找到翱翔的赛道。如今,他既是穿梭于救灾现场的“空中卫士”,又是培育新一代飞手的“领航员”,更在数字经济与低空经济的浪潮中,架起连接技术与应用的桥梁。

而在龙能这样的“领航员”带动下,品牌培育的“种子飞手”正在创造看得见的成效——美团在上海的4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单日配送量突破2000单,应急救援响应能力显著提升,预计未来三年将实现应急救援覆盖率30%、城市治理覆盖率10%、低空物流持证率年增长30%、景区管理覆盖率60%的目标。"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人才缺口达70%。我们想用‘杨浦低空飞行数控师’这把钥匙,打开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山区青年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天花板。”杨浦区人社局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杨浦区早已为这把“钥匙”配好了“锁芯”。去年,杨浦区在全市率先印发《杨浦区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围绕航线服务、场景应用、技术攻关、基础设施、企业引培等十个维度拿出“真金白银”,让政策与产业同频起飞、落地即生根。

下一步,“杨浦低空飞行数控师”劳务品牌将围绕“技能性、示范性、带动性”,做优做强“四全人才”标准,扩展“沪滇海山联动”规模,让“低空”不再低垂,让“数控”真正高飞。

从杨浦区出发,向高原延伸,向城市扎根,向产业扩散——“杨浦低空飞行数控师”正以技能为翼、以场景为舵、以品牌为帆,在黄浦江与玉龙雪山之间,划出一道闪亮的航线……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