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平谷举办的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上,现场发布了畜禽遗传资源抢救性保护成效。据悉,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畜牧总站对61个濒危畜禽品种资源实行“一品一策”抢救性保护措施,现有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30个品种濒危等级下降。其中,上海水牛等六个地方品种资源成功“转危为安”,上海水牛资源抢救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上海水牛是我国著名良种水牛,属役肉兼用型地方品种,具有体型高大、性情温驯、适应性强、役用性能出色等特点,既是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上海水牛数量一度急剧下降,2016年曾被认定为“灭绝”品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部、市、区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多方协同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一是及时纳入保护体系。2021年1月,上海水牛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2年11月,被纳入《上海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23年4月,上海水牛保种场建设项目通过立项评审。
二是创新实施保护机制。制定《上海水牛保种方案》,实行“一牛一卡”建档管理,研究冻精、胚胎、细胞等多途径遗传材料保种措施,探索建立“以活体保种为主、其他遗传材料保种为辅”的保种体系。
三是强化政策与资金保障。上海水牛资源保护经费已连续多年纳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部门预算;2022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发展特色种源产业,加大对上海水牛等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力度”;2022年、2024年,上海市又分别将“上海水牛种质特性和保护体系研究”“上海水牛群体遗传结构和特征基因的研究”列入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四是加快保种场建设进程。2024年11月,上海水牛活体临时保护单位正式确定;在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支持下,上海水牛保种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有望于年内建成投用,为上海水牛种群恢复筑牢保障。
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上海水牛资源保护工作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稳定发展”的转变,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为全国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上海经验”。下一步,相关单位将重点指导完善保种场基础建设,加快群体扩繁进程,对标学习先进畜禽保种场经验,借鉴成熟管理运营模式,确保上海水牛保种场高标准建成投用,为上海特色种业高质量发展和种质资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