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汇区凌云街道,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为引擎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市、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的试点,凌云街道依托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支持,精准聚焦“一小一老一新”及社区矛盾化解等民生痛点,让专业与志愿力量在党组织统筹下协同发力,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可持续的温暖活力。
梅陇三村“绿主妇暖心公益坊”里,绒线针穿梭,笑语阵阵。这里曾是社区居民的兴趣小组,如今已升级为党建引领下“社志融合”的公益项目。
“绿主妇爱心公益坊”开展日常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绿主妇”品牌,梅三居委党组织联动专业社工,将“爱心编织社”拓展为“绿主妇暖心公益坊”,并组建“织爱助老先锋”志愿服务队。通过“织梦工厂”赋能培训和“三步成长机制”,越来越多低龄老人掌握技能、走出家门,积极参与一对一结对帮扶。党员骨干和编织达人同步加入,进一步强化了队伍的专业性与凝聚力。
团队成员送出“暖心包”
项目还创新构建“文化+公益”运作机制。在专业社工指导下,项目联动设计师与居民,将“梅陇记忆”融入编织作品,并通过社区市集义卖筹集善款,统一注入凌云社区基金会“暖心包”专项基金,探索“技能—文化—互助”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让编织成为可持续的社区公益品牌。
截至目前,“绿主妇暖心公益坊”已推动银龄结对40对,累计助餐、代配药、陪伴等服务200余人次,并送出“暖心包”50余份,真正实现以“编织”为媒,织就了一张有温度、有韧性的邻里互助网络。
另一端的金塘居民区,孩子们正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力量”。
为破解儿童参与渠道缺失、社区空间缺乏儿童视角的问题,金塘居委党组织成立“金塘树下的课堂”项目,并组建“金塘小小志”志愿者团队,搭建起儿童参与社区治理平台。通过项目中“大树下的议事会”活动,孩子们学习观察社区、梳理议题,形成属于自己的“社区关注清单”。平台整合高校志愿者与社区资源,支持儿童在知情与自主选择中实践发言权和行使决策权,形成从观察到表达的成长路径。
项目参与者合影
项目实施儿童参与“1+1+1”机制:每支儿童队伍配备成人志愿者,并由专业社工进行指导,形成“提案孕育—行动落地—成果反哺”的完整闭环。孩子们在“树干上的实验室”活动中开展文明养宠倡议、组织“儿童帮帮团”等微行动,不仅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关心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实现从“参与者”到“行动者”的跃升。
目前,“金塘小小志”已吸引20余名儿童志愿者加入,通过涂鸦墙彩绘、休憩角微改造等实践,累计服务300余人次,带动30余户家庭参与社区共建。孩子们用纯真与创意,为社区添彩赋能,也真正成了社区生活的“主人翁”。
记者:李芊
图片由凌云街道提供
编辑: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