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中共杨浦区教育工作党委、杨浦区教育局、钱学森科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科学解码季暨YOUNG创智·2025科学教育推进会”在杨浦滨江举行。活动中,SCIENCE300展示体验区开放,“钱学森杨浦创智教育研究院”揭牌。
上海市铁岭中学学生师浩天的家里有个科技角,小学阶段,他就在这个科技角通过搭建积木了解空间结构、机械结构的基本原理,又逐渐接触到模块化编程,掌握预测、预报、预警等自动化运行程序,让他从知识学习逐渐前进到能够参与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今的他已经有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多个科创荣誉在手,“爸爸妈妈在家里经常陪我做实验,学校的老师也一直指导、启发我,我很开心。”
师浩天一家把家庭科技角的设计和写成方案,参加杨浦区首届家庭科技角设计优秀方案评选活动,获得了优秀案例奖。师浩天的妈妈说,在家里设置科技角,可以将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科学知识延伸到家庭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提高他的动手能力。
打造100个优秀家庭科技角只是杨浦区“SCIENCE300共享实验室计划”的“三分之一”。
“SCIENCE300共享实验室计划”是杨浦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改革重点项目,依托区域丰富的高校、企业等科创资源,推出100个向全区中小学生开放的科学实验室,打造100项能够配送到全区中小学的主题式、模块化移动实验装置,并通过指导设立家庭实验台、家庭科技角形成100个家庭科学实验示范案例,希望通过3个“100”,全方位激发孩子们的创新创造潜能。
携手钱学森基金会,100项主题式模块化实验正在打造,将以移动实验车的形式开进中小学。首车将于年底启用,并计划于2028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全覆盖配送。移动实验车的推出,将有效解决学校实验室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更多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前沿科技,体验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将科学教育送到学生身边。
此外,为盘活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科技场馆等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创新杨浦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教学整体实践路径,100个前沿科技实验室也已开放过半。会上连线杨浦学生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傲鲨智能、杨浦区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3家不同实验室的体验实况,直观展现了联合实验室如何为学生提供真实、前沿的科研体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0余个共享实验室名单也同时发布,未来将全面而有序地面向杨浦中小学生开放。
围绕SCIENCE300理念,活动当天,会场一楼全域和二楼主会场外围分设三个体验区,20家来自高校、企业和中小学的实验项目面向全区学生开放3天。
会上正式揭牌成立“钱学森杨浦创智教育研究院”。研究院由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担任名誉院长,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为宏等8位顶尖专家组成首批特聘专家团队。
研究院实施的愿景规划同时发布,现场为上海市控江中学等12所学校授予首批“课程共建校”称号,这也标志着杨浦区在构建全域科学教育新生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现场还发起了“人民城市·科学教育”行动倡议,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和社区代表共同呼吁全社会携手推进科学教育:一起打破校园围墙,优化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让每个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够接触前沿科技、对话科技精英、体验未来数字生活方式,在他们心中早早埋下科学创新的种子。
去年底,《杨浦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大任务”,实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个一百”重点行动。
据了解,未来三年杨浦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体系建设和试点布局更加优化、课程资源和活动品牌彰显特色、育人模式和教学样态不断创新、数智赋能和实践场景全面应用,初步建立与杨浦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战略人才早期培养需求相匹配的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格局。
杨浦区将牢牢抓住课程建设主线,构建人民城市科学课程,彰显区域科学教育的特色。着力全民科学教育的素养培养,坚持做面向大中小学学生的普及普惠科学教育体系,为区域科创人才集聚奠定基础。着力发展全域育人场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强化跨学科的融合与实践应用,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着力推进培养拔尖人才的贯通模式,联合高校与企业开发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课程,依托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的丰富产业资源,培养一批在科技领域极具潜能、立志为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少年学生。
接下来杨浦也将以实验教学为抓手,加快育人模式的转变,打造人人爱实验、人人会实验的杨浦模式:一是优化实验体系,通过分层设计基础、综合创新实验、拓展实验场景,创新教学方法;二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模式,强化过程性与反思性评价;三是丰富试验场域,持续3个300的共享实验室计划,形成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试验生态;四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创新实验设计,将成果纳入教师的实验能力,以全面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