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轮椅出行有多难?华东师大团队探索为道路做“CT”,识别“看不见的障碍”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9-02 07:46:20

看似平坦的人行道,

却暗藏碎石陷阱;

最寻常不过的台阶,

却成为轮椅通行的“断头路”……

9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两周年。在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渐完善的今天,仍有众多看不见的障碍,横亘在借助轮椅出行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路上。

如何用科技之力破除这些障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曹凯及其团队正以地理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尝试为城市道路“做CT”,精准排查轮椅通行障碍,为特殊群体寻找出行最优解。

数据显示,中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这意味着大约每16个人中就有1位残疾人。“一个坐轮椅的人,他所处的高度看到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他在出行中会遇到哪些隐形障碍?”为了精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将颠簸感知系统、多模态数据采集模块搭载在电动轮椅上,通过实时采集颠簸数据,不仅能够科学评估道路的“轮椅友好度”,还能为用户智能推荐任意起点与终点间的颠簸最小、通行最稳的优化路径

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内,经常能看到团队成员郭文静乘坐着一辆搭载多模态传感器的特制轮椅进行数据采集。这辆轮椅已累计行驶24公里,覆盖全校所有人行道与混合车道。

她在测试中发现,许多看似平坦的道路,对轮椅使用者却暗藏挑战:“肉眼看似平整的路面,实际上可能由细小碎石铺成,行驶异常颠簸;还有高台阶形成的‘断头路’,上去容易下来难;一些为美观设计的斜坡因材质问题反而加剧了通行困难。”

这些传统地图无法识别的隐形障碍,正通过团队研发的AI赋能的颠簸感知器与运动相机等多源传感器融合测量技术得到精准量化。系统能够实时记录颠簸频率、幅度等关键指标,构建轮椅通勤质量评估体系。

研究团队的目标远不止于尝试标识人行道断点、障碍点,及评价轮椅通行的颠簸度。曹凯介绍,通过空间优化算法,能够依托系统提出最低成本改造方案”——比如在关键节点增设一个斜坡,就能让整个社区通往医院、超市的路线更加贯通,显著提升区域通达性。

“下一步,我们计划深入闵行部分社区开展后续实验,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同时,轮椅用户也可以自愿上传行驶中的障碍物信息,支持导航系统提供避开障碍物的路线。”曹凯谈道,团队也在积极探索开发自研软件平台,让科研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公众。

一条裂缝、一级台阶、一段坡道――这些微小的城市细节,背后关乎数以百万计轮椅使用者的出行尊严与生活质量。地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正在悄然推开“无障碍城市”的大门。我们不仅希望解决少数人的问题,更希望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期待将成果推广至更多社区及城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力构建无障碍社会。曹凯谈道。

记者:宿铭珊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