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女子自称因头孢过敏致毁容,
并被屡下病危通知书的事件,
冲上热搜↓
女子头孢过敏全身皮肤溃烂脱落
当事人:此前无过敏史
近日,30岁的云南女子赵女士自称因输液头孢过敏导致毁容,她全身皮肤、黏膜大面积破损脱落,口腔、食道、眼睛等部位黏膜破损严重,数次被下病危通知书,所有用药身体都不能吸收。
△赵女士在病床上
当事人赵女士告诉重庆第1眼新闻记者,自己因感冒去医院门诊看病,然后医院开了头孢挂水,“我当时感觉很痛,但护士说是正常的”。
当天晚上回家后,她的皮肤就出现红肿,嘴巴也长泡了。第二天又继续挂头孢,结果持续40℃高热。辗转多家医院,数次下病危通知书,她最终在杭州浙大第一医院确诊为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及系列并发症。
据悉,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一类严重的皮肤和黏膜反应性疾病,主要由药物引起,其特点是出现水疱和广泛的表皮松解,并可能伴随多系统受累。
△赵女士生病前的自拍
赵女士表示,自己没有青霉素或头孢过敏史,输液的头孢也没有皮试。“目前性命保住了,皮肤只能等它自己慢慢恢复,不知道最终能恢复成什么样。”她还表示,因角膜和泪腺受损,一直在用药,指甲剥离,耳朵粘黏还要手术。
△赵女士在病床上
类似的事件申工社此前也报道过,湖北19岁的大学女生因腹痛前往医院就诊,输头孢后陷入昏迷。最终,因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离世。戳此了解更多→
感冒、发烧、牙疼、嗓子疼……
“可能是发炎了,吃片消炎药吧”
很多人把头孢当消炎药吃,
但真相是:
它属于抗生素,
不能随便乱用!
每1000人中有3人会头孢过敏
医生:无头孢类药物须皮试的规定
头孢属于抗生素,并不针对炎症本身,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致病菌,是间接起到了消炎作用,不能将其称为消炎药。尤其当“发炎”不是细菌感染(如真菌、病毒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起到消炎作用,反而会发生不良反应。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头孢曲松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是3.49‰,差不多每1000个人中就有3.5个人会中招,而头孢克肟过敏反应发生率更高一点,为4.27‰。
头孢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虽然在0.0001%-0.1%之间,但死亡率高达10%;特别是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群,有10%-30%的可能性对头孢也会过敏,不过头孢类药物之间交叉过敏的概率倒是低于10%。
浙江某医院在2023年做了一项研究,皮试显示阴性的1.9万名患者里,有34例过敏(1.75‰);没做皮试的3.67万人里,有60例过敏(1.6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居旻杰医生表示,国内外均没有必须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规定。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通知》,明确说明不推荐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规皮试。但用药前,医生需要询问过敏史并记录,且输液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出现过敏反应时应及时救治。
过敏自救黄金3分钟
关键时刻能救命
万一真的发生头孢过敏反应,怎么办?掌握以下自救法则,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时间,避免情况恶化。
1
迅速识别过敏症状
当你正在接受头孢类药物治疗时,千万要注意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
■皮疹或瘙痒:皮肤可能出现红斑、荨麻疹,伴随强烈的瘙痒感。
■面部肿胀:特别是嘴唇、眼睛、喉咙等部位,迅速肿胀可能预示着过敏反应。
■呼吸急促:如果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表示可能有气道水肿,呼吸困难,可能进一步加剧。
任何不寻常的症状都应该引起警觉,及早识别这些症状,立即采取措施。
2
紧急停止药物输注,不要拔针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他人有过敏症状,不要慌乱,立刻停止头孢药物的输注。此时最重要的是关闭输液装置,以免药物继续进入体内加剧反应。但千万不要拔针,拔针可能引起伤口感染。
3
大声呼救,寻求帮助
头孢过敏反应可能会迅速发展,特别是如出现呼吸困难或意识丧失时,此时千万不要“硬扛”。大声呼叫,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告知你的过敏症状,及正在使用的药物。
4
尽量保持平躺,减少活动
如过敏反应严重,尤其是呼吸困难的情况下,最好保持平躺。站立或走动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平躺有助于保持血压稳定和呼吸通畅,尽量不要乱动。
5
抢救后,必须观察24小时
过敏症状得到缓解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过敏反应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复发,因此在医院治疗后,需至少观察24小时,确保没再次发生类似症状。
赶快转发给身边的人,
让更多人知道怎么正确使用头孢,
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申工社综合整理自第1眼新闻、广东科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国卫健委、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茅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