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守护生命的一份尊严,这家公益服务社藏着一本“拒绝清单”

转自:徐汇通 2025-08-31 12:41:22

在徐汇区田林街道一间朴素的地下室里,藏着一本特殊的“拒绝清单”——四次婉拒房产捐赠、转赠百万生活用款、“拉黑”执意捐房的孤老……这些看似“反常规”的操作,却构成了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最动人的底色。当公益组织普遍为筹款焦虑时,这家由全国优秀退役军人张志勇创立的机构,以近乎严苛的要求重新定义慈善:拒绝不是终点,而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从57万元完成150万元采购的“商业奇迹”,到带捐赠者亲赴云南见证每一分善款落地;从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功臣到社区食堂里的简餐老人,这里的故事述说着一种让公益回归本真的倔强坚守。

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

把捐赠变成一场双向奔赴‌

张志勇接受记者采访

在多数公益组织为筹款奔波时,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却因“四次拒绝房产捐赠”的故事显得格外特殊。2024年,田林街道一位80多岁的孤老手握房产证来到公益服务社执意捐出价值四五百万元的房产,理事长张志勇多次回绝并说:“除非你的子女陪同,否则我不能接受。”老人最终选择捐赠20万元现金。长宁区的孤老、黄浦区的癌症患者、按下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按钮的科研人员……面对动辄数百万元的房产捐赠,张志勇的底线始终清晰:“活着时的温暖比身后的捐赠更重要。”

整桌的捐赠证书与票据

这份“拒绝哲学”背后是更深刻的人文关怀。张志勇曾对一位坐轮椅的癌症患者说:“您现在需要的是家人,而不是捐出房产。”对于想要捐赠房产的老人,他甚至在多次劝说无果后选择“拉黑”,看似冷酷的举动实则是对捐赠者生命的敬畏。服务社志愿者向记者透露:“张志勇常说,我们不能用公益的名义剥夺他人安享晚年的权利。”

‌57万创造150万价值的秘密

在云南省勐海县的捐赠中,一个“砍价传奇”至今被称道。徐汇区的民营企业家钱老板夫妇和朋友们共同捐赠的100万元原本不足以购买市场价150余万元的1300套床上五件套,但张志勇通过多方询价并直接联系企业,要求把被套做成天蓝色且只能收取成本价,最终仅耗资57万元。当剩余的钱款返还时,钱先生动情道:“原来公益可以这么透明。”

受捐学校的学生

这种“商业思维”源于张志勇的独特经历。他曾是超市部门经理,深谙成本控制与企业管理。如今,他要求捐赠衣物“全新或八成新且洗净”,甚至带捐赠者赴云南考察。“让每一分钱落地有声”的承诺,使得民营企业与个人纷纷主动合作,深圳企业捐赠数十箱全新衣物,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送来了120套电脑,连旱冰鞋、显微镜等物资也精准送达徐汇区对口支援的云南省红河州四县的学校。

张志勇跟随运送物资的车辆亲赴云南省红河州

“拒绝”与“接纳”之间

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的捐赠簿上记录着一些矛盾的瞬间。作为珠宝生意伙伴,看到张志勇散尽家财从事公益事业,居住在上海的台湾孤老刘女士指定捐赠100万元用于他的个人生活,他却转手捐给公益服务社并附上捐赠证书,而这引发了对方不满。从此以后,双方渐行渐远。这个故事揭示出张志勇的另一个原则:“公益必须纯粹。”他散尽家财做公益事业不是为了成就自我,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帮到困难的人。

志愿者搬运物资

这种“洁癖”延伸到了志愿者团队管理。目前服务社固定资产足够让公益社正常运行十余载,志愿者们仍无薪酬地开展公益活动。浙江省的一家企业提出收购服务社却被张志勇婉拒,甚至他还禁止志愿者以公益品牌参与商业活动。相关部门无偿提供的一间不大的会客厅也被他多次婉拒,他表示:“现在服务社的场地已经够大了,能节省尽量省点。”

反差中的公益本色

在采访中,最令记者动容的是那位曾按下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按钮的科研人员。当他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中突然宣布要向服务社捐赠房产时,一同参与节目的张志勇迅速转移了话题。事后他向老人解释:“英雄的晚年不该只有捐赠一个注脚。”而这位老人的女儿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常常来服务社参加活动,并在最近默默捐赠1万元支持公益,展现出了另一种传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志勇本人节俭朴素的生活。他常在田林街道的社区食堂用餐,用经商所得贴补服务社开支。从退役军人到企业家,再到社会公益领路人,不变的是作为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冲锋在前的精神。以张志勇名字命名的分布在全国的30余支团队的千余名志愿者在他的带领下于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等地的边远地区践行着“亲力亲为”的信条。对于每个受助学生,他都会带领团队成员上门审核条件,并决定是否进行资助,同时也会见证捐赠款发放的细节。

张志勇元阳青创协会学雷锋服务站

张志勇接过锦旗

据了解,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成立至今二十余载,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达5万余人,直接资助学生超800人,捐款达400万元。

公益如何“薪火相传”

正值申报4A级民办非企业单位之际,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正面临新的挑战。张志勇已年近70岁,而公益精神的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5人理事班子中退役军人与企业家形成互补,志愿者人数和团队数持续增加,志愿者中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西南位育中学“张志勇班”的学生即将考入大学。张志勇坦言:“我现在退休,志愿者团队也能坚持十年。”但他仍致力于培养接班人,推动年轻的副理事长走向前台,并要求学生志愿者们“以学为主,公益自愿”。

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和学生参访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

从变卖家产的商人到“公益楷模”,张志勇的故事印证了他曾作为徐汇区志愿者协会会长的担当,“公益不是施舍,是让受助者有尊严,让捐赠者有价值。”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这份“不为人知”的坚守,或许正是公益最本真的模样。

记者:殷志军、罗时珎

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