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引领国际风气之先,为后摩尔时代晶体管技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24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8-30 20:58:44

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晶体管,作为集成电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然而当下,晶体管集成密度和能效提升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

在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教授领衔的“高能效新原理晶体管器件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引领国际风气之先,为后摩尔时代晶体管技术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01

破局的关键

1947年晶体管出现后,其形态和材料一直在变化,进入21世纪后,随着晶体管尺寸接近原子级别,会出现量子隧穿效应,即电子会“乱跑”。与此同时,纳米级别的芯片研发和制造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探索新原理晶体管技术成为破局关键。二维半导体凭借原子级尺度下的卓越特性,以及与硅技术异质集成的兼容性等优势,成为具有强竞争力的候选材料体系,甚至从物理角度被认为可能是晶体管终极形态。美国、欧盟等国家都将其列为重要攻关方向,并投入建设了二维先导试验线。

周鹏团队从2008年起就在这一全新领域深耕,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科学发现。

02

晶体管发展新方向

晶体管越小,越节省空间、能耗和成本,但对于硅而言,遭遇了尺寸缩小的物理极限。“能否转换一下思路?如果少用一些器件,相当于提高了集成密度。这好比原来5个人干的活,现在1个人就可以做了。”周鹏告诉解放日报记者,传统硅材料只有一条“公路”供电子流动,而二维半导体材料可构成两条“高速公路”,突破了场效应的限制,加速了电子的流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跃对此评价:“这种高效的器件结构也被认为是二维材料最具发展优势的应用之一。”

存算分离的传统计算机架构在大数据时代面临严峻能效挑战。受生物系统信号处理与存储记忆相融合的工作模式启发,存算融合的类脑神经形态技术有望提升计算能效。

“我们一直在思考,有了‘高速公路’,如何实现对‘车流’(电子流动)的自由控制?我们利用局域场让它跑得更快或更慢,晶体管就不仅仅是‘电子开关’,而变成了‘神经元’——响应外界刺激,从而具有感知能力。”周鹏介绍,团队对“车流”的自由调控,早在2019年就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构建了存算融合的类脑神经形态晶体管,突破了存算分离的功耗瓶颈。

晶体管的多功能集成可以为超越摩尔发展提供新方案。但现有系统的数据传感、传输转换、处理和存储均需独立模块,从而导致功耗瓶颈。周鹏团队打造出集成感知-存储-计算多功能的“全在一”器件,实现了更为高效的计算范式。

“受人类视网膜架构启发,我们把对光的感知、存储和计算能力做在了一个晶体管上,在纳秒内就能感知光学信号。”周鹏说,这是国际上首次用一个极小的器件(约一个像素点大小),在纳秒内(1纳秒=10亿分之一秒,比人眨眼快几千万倍),处理图像的动态变化。

这一获奖项目为后摩尔时代晶体管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2024科技奖励成果展示

项目名称:高能效新原理晶体管器件研究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

完  成  人:周鹏 等

奖励等级: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近日正式颁发,激励上海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是上海在深化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之路上的一道道时代命题。本专栏以全市各媒体记者的视角,解读获奖成果,体现科技作为,展示科创中心建设的每一份答卷。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3DZ2305200

来源: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编辑:嘉源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