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外的燃气管道终于增设了防撞设施和标识,我们再也不用为安全问题担忧了。”“市民健身中心加装了AED,平时锻炼更有保障了。”……近期,崇明各地一系列民生改善措施相继落实,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在这背后,崇明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功不可没。“公益诉讼”与“民生保障”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今天,记者带你走近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聆听这群为民服务“幕后英雄”的动人故事。 “公益诉讼”解民忧 “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提起的诉讼。”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程竹松向记者介绍,“公共利益”与每一个市民都密切相关,如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国家财产等。“生活中有些违法活动侵害了公共利益,给大家带来了损失,但是我们个人又不能提起诉讼,此时就需要公益诉讼作为法定‘代言人’,代表‘大家’站出来,要求停止侵害、修复环境、赔偿损失等。” 目前检察公益诉讼办案的法定领域共有14个,检察机关根据要求还在不断拓展公益诉讼的办案范围。2020年,上海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检察机关围绕“五个中心”建设,在城市公共安全、金融秩序、知识产权、个人信息保护、历史风貌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领域开展公益诉讼新探索。 2021年,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收到市民举报,反映在环岛景观大堤的行车道上,电线杆被竖立在了马路的中央位置,导致过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慎撞击到了电线杆下方的围栏,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出行安全。针对该安全问题,团队迅速采取行动,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将“拦路虎”消除,让“堵心路”转变为“畅心路”,获得了老百姓的连连称赞。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精准对接群众的“急难愁盼”,办理了一批公共安全领域案件,如通信杆断裂、破坏承重墙、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和飞线充电、燃气安全隐患等,消除安全隐患点1000余个,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赋能,公益诉讼“有据可循” 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共有14名成员,其中90后占比达70%,是一支年轻化、高素质、跨专业背景的人才队伍。“相比于过去的公益诉讼办案,当前办案越来越依赖‘科技赋能’,我们需要逻辑缜密、精通法律的专业人才,也离不开擅长运用卫星图像对比、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区人民检察院数字公益检察办公室副主任许佩琰介绍。 在过去,公益诉讼检察官常面临“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部门协同难”的困境。当事人的一句“你们没证据”,就可能让调查陷入僵局;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经营性场所,检察官只能依靠人力排摸、逐家询问,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 为破解这些难题,区人民检察院大力推进“数字公益”建设,今年初组建成立数字公益检察中心,并搭建“瀛洲数检”智慧平台。平台通过接入区大数据中心提供的多源数据,整合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企业工商登记、网络经营公示信息等数据,构建出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一旦发现异常数据信号,系统便会自动预警,推送案件线索。 许佩琰指着“瀛洲数检”智慧平台大屏向记者介绍:“你看,这是我们在办案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海图数据,比如通过宝船网海图可以看到光缆的位置,若有船长时间停留在光缆轨迹上且一直处于打圈状态,此时恰巧这个地方的光缆有显示被破坏,那我们可以推测该船大概率是在进行非法捕捞。” 值得一提的是,“瀛洲数检”智慧平台还深度融合了可信时间戳、人工智能AI、远程指挥等多种先进技术,能够根据上传的水污染线索、水质取样点、水质检测单等,一键生成特定领域报告,有效辅助取证、固证与数据治理工作,真正实现“数据跑路”替代“人力跑腿”,进一步提升办案质量与效率。目前,团队已利用该平台成功办理数十起公益诉讼案件,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国有财产保护、英烈设施保护、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 “协同之治” 破解“跨域”难题 公益诉讼涉及众多专业领域,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单兵作战”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协同履职”已成为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开展“跨域”工作的重要手段。 2021年,团队成功办理了一起跨区域长江采砂公益诉讼案件。该案所涉违法行为发生地为长江B7浮水域,位于沪苏交界的长江入海口,砂石资源丰富,港汊纵横、水情复杂,长期以来成为非法采砂行为的高发区域,监管难度较大。面对复杂局面,团队主动走访多个相关单位,对10名非法采砂行为人开展跨省磋商,成功追回生态修复资金26万余元。 “办结个案并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推动源头治理。本案跨省域、跨流域、跨部门,如何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是我们办案过程中始终思考的问题。”程竹松说。 在办结个案的基础上,团队依托北长江口检察协作办公室,联合长航公安上海分局、崇明区水务局、崇明海事局、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检察院、海门区水利局等五家单位,共同会签《关于建立北长江口水域生态资源保护协作配合机制的工作备忘录》,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和协同办案机制。 这一协作机制将原先分散的监管力量有效整合,实现了对长江B7浮及邻近水域“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公益诉讼”的闭环监管,推动了沪苏两地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形成同步、同频的保护格局。该案例荣获最高检“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典型案例”,成为跨区域公益诉讼协同治理的示范样本。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从解决“身边的隐患”到维护“民族的精气神儿”,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一直在努力…… 记者:杨佳祺 编辑: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