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闸港河上的向观桥,和徐光启后裔有关?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8-29 22:06:25

闵行

经历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基础

它们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更是时光在闵行这方土地上驻足

并留下的印记

我们需要去打捞属于自己的故事

更需要把故事讲下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来诵读《小辰光,那些故事——闵行民间文学汇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静夜闲听——说不尽的向观桥》。

当年,鲁汇镇西南闸港河上有座向观桥,桥堍的村宅也叫作向观桥(今浦江镇正义村),明朝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就有记载,生活在这里的以及南面相邻的奉贤县金汇镇金星村徐家塘的人,不少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

听老人讲,早在明代时,某日有个十五六岁的后生撑船要来此地,他沿闸港河朝东走了三五里,看见有座竹桥,对岸上有三间平房。他正看着,忽听到屋门口传来一阵姑娘的歌声,听着听着,也忍不住应声唱了起来。一息,有位老人走到桥边问他:“小伙子,姓啥叫啥?来做啥?”他忙回答:“小生姓徐名向观,只因爷爷得罪朝廷奸臣,被赶出京城,家中就此落难,我便跑出来做小生意,积点钱回去孝敬父母。”老头是读书人,听他一说,十分同情,叫女儿过来与他结为兄妹。向观急忙谢过,认老人做过房爷,在此住了下来。

向观以前看见过“生铁补锅子”,而此地无人作此营生,他就学起了这门手艺。一干,生意不错。他每日回来把赚的钱交给过房爷,老人舍不得动用,就替他积在箱子里。日脚一长,数量已是十分可观。

向观日日外出补锅,小妹在家洗衣补裤,两人每夜跟着老人读点书,日子过得蛮安稳。谁知不久,老人一病不起,向观停了生意,到处求医赎药,就是不见老人的病好。在一日夜里,老人叫他俩到床前拜了天地,临闭眼前,将多年来积攒的一箱子钱交给了小夫妻俩。

徐向观将竹桥改造成木桥,便于乡亲出行 施瑞康绘图

一年后,小夫妻俩生了个儿子。有日早上,他们拖着儿子出门上镇去,走上竹桥,桥便“叽叽嘎嘎”响个不停,十分危险。小夫妻俩一商量,决定拿出父亲留下的积蓄,将竹桥改造成木桥,为乡亲们做件好事。桥很快就造了起来,乡亲们十分感激,纷纷赶来道谢,称它是“向观桥”。消息传开后,连他俩住的小宅基也被人称作向观桥。后来,小夫妻俩又积了点钱,在附近又造了座桥。从此,闸港河上有了南北两座向观桥流传下来。

史书上则有记载说,明崇祯五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有个孙子叫徐昆迁到此地(今正义村七组,即南徐自然村),当时年仅十四岁。而徐昆又名叫向观。因此,在向观桥有座徐氏祠堂,是徐光启的家祠,也曾是当地徐氏子孙的“学堂”。现在,徐氏祠堂被列入“闵行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单。

徐氏宗祠(绘图)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来诵读《小辰光,那些故事——闵行民间文学汇编》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中“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字,在尽量保持民间文学“原始状态”的同时,紧扣本土特色和风情,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确能感受到浓郁的民艺乡俗、生活气息,感受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和英雄人物英勇无畏、惩恶扬善的正义力量。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肖睿瑶
编辑:陈依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