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这个暑假,上海高校的学生们踊跃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学识为基,在服务社会中践行担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他们走进红色场馆传承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深入乡村支教支医,用技能温暖民心;还跨越山海开展调查研究,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为时代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一起来看——
复旦大学本科生助学成才家园“筑梦”支教队11名队员带着27门AI主题课程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鲁口镇中心学校,这是复旦大学“爱心助学颍上项目”持续开展的第31个年头,也是支教队在颍上的第14个夏天。支教队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创新课程:“初识人工智能”课、AI与运动健康课、AI音乐创作课、网络礼仪课……从AI原理到生活场景,再到AI应用与网络素养,课程内容层层递进。支教队员们以“AI”为主线,融入图像视频处理、音乐创作、博弈论、美术绘画创作、外语学习、智能规划、自媒体等方面的知识,用前沿科技知识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复旦大学“筑梦”支教队成员给同学们上AI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子们暑期来到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带来丰富的支教课程。美术学院“寻美云境”华美支教团队带领寻甸金所中学的同学们用AI设计“土豆一家”“蘑阿娅”等特产IP,还在麦冲村乡村书屋墙上画出五彩斑斓的主题墙绘,一起“智创寻甸”。中国语言文学系“山海携手,‘语’你同行”推普支教团则在寻甸仁德四小开展为期一周的普通话教学推广,通过视频配音、话剧表演、故事讲述、歌曲演唱等形式,让当地70余名学生自信地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支教团队成员带领当地学生运用AI设计特产IP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心希望”支教队奔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雷峰乡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公益支教活动。支教队员们精心打磨课堂形式,通过游戏互动、趣味实验、小组协作等方式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汲取新知、培养探索精神。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与温暖,更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教育的认知,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心希望”支教队成员为当地孩子们讲授趣味课程
上海体育大学“体医融合”实践服务团与青马工程培训班赴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将乐县医院、学校等多场所通过主题研学、青年宣讲及志愿服务,共同推动“体医融合”实践新模式落地。实践期间,“体医融合”实践服务团聚焦健康服务落地,“脊”不可失团队为青少年提供脊柱侧弯筛查及矫正训练,“糖动健康”“健行颐年”团队为老年人开展“三高”干预、足部评估及功法带练,累计服务超500人;青马工程培训班则通过红色遗址研学、“两山”理论考察、“体医融合”座谈等活动深化认知,促进两地青年思想碰撞。
上海体育大学“体医融合”实践服务团为当地青少年开展脊柱侧弯健康知识科普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服务团携手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在贵州省铜仁市提供健康义诊、科普宣传、技能培训等服务,并针对当地医疗水平、中药材和康养产业等开展调研,发挥中医药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博士团将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和当地医疗人员共研诊疗方案,共克疑难杂症,组织多场健康义诊活动,为当地常见的慢性筋骨病、湿疮、肺胀等患者,提供中医特色治疗服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服务团成员现场考察道地药材种植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山圆梦”暑期爱心支教团师生分批前往云南省文山市丘北县阿诺村等地,聚焦中西部地区青少年成长需求,打造“基础课程+素质拓展+医学特色+X创新模块”相融合的“3+X”特色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医学科普、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用实践书写新时代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的青春华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山圆梦”暑期爱心支教团成员指导当地孩子做手工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暑期组织7支医疗志愿服务队伍,奔赴江西吉安、陕西延安、山东菏泽、广东梅州、云南楚雄、甘肃甘南、西藏日喀则等7个地区,在革命老区、中西部地区全面开展健康义诊、学术交流、医学科普与医疗帮扶服务。团队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深入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为当地群众提供精准诊疗、疾病筛查和健康宣教,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为当地群众提供精准诊疗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青年团队远赴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山区开展“沪滇协作 美育助力”活动。学子们深入当地幼儿园、小学及社区工作者之中,将非遗传承、创意设计融入“党建+美育”特色课程,让美育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青年团队远赴云南支教
上海电力大学“海韵诗绣·丝路传音”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度参与《同线异彩——中国·伊朗非遗时空对话》展览志愿服务,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队员们通过讲解、体验、媒体协作进行三维度实践。实践队服务期间还发放230份“绒绣出海”调查问卷,回收各方宝贵反馈,为上海绒绣国际传播提供了民意参考。
上海电力大学“海韵诗绣·丝路传音”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展览现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第九年整建制承办漕河泾街道爱心暑托班,形成制度化办班体系,为辖区的孩子们打造出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成长空间。暑托班志愿者们开设“《诗经》选篇非遗唐调吟诵”“非遗女书手工”等系列课程,同时注重在科技浪潮之下融合AI技术,创新性地用AI赋能古诗词教学,开设“春日诗歌绘”等特色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为暑托班的孩子们开设中华传统诗歌课程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参与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他们通过“找朋友”的趣味互动小游戏引导小朋友积极思考,一同寻找身边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通过“AI画画”引发小朋友亲手感知AI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独属于他们的故事;通过“有趣的AI小伙伴”和“AI在我们身边”两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引导小朋友在使用人工智能AI时不要忘记运用批判性思维。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志愿者以AI画画为切入点,点燃小朋友对AI的好奇与探索欲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空港管理学院民航服务礼仪示范组的同学们积极投身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华东低空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礼仪志愿者的服务中。经过多日高强度服务礼仪训练和全方位专业技能锤炼,她们为活动各个环节提供了服务支撑。她们真诚的微笑、专业的服务,得到了参会单位的好评。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担任华东低空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礼仪志愿者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实践团队的学子积极服务社会之需。在暑托班志愿服务中,24名志愿者扎根金山区2个暑托教学点,通过“科普视频+互动教学+知识讲解”方式,积极开展禁烟控烟、消防知识科普等教育活动,以朋辈力量引导青少年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筑牢安全屏障。在“金种子”计划中,志愿者深入社区,聚焦民生保障工作开展专项服务,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志愿者在暑托班开展消防知识科普
上海兴伟学院“尚善”团队参与车企展示的筹备与执行工作,在实战中践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筹备阶段,团队化身“空间设计师”,从场地规划到展位准备,从风格定位到细节装饰,力求将每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开展期间,成员们变身“现场守护者”,分布于各展区引导观众、解答疑问、处置突发状况,以耐心服务保障展会有序运行,为观众带来优质观展体验,获主办方称赞。
上海兴伟学院志愿者团队在准备展会需要的物资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PICH现代服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一家养老院,将现代服务专业知识融入养老实践。志愿者们陪伴老人谈心、协助基础护理,用青春活力温暖银龄群体。此外,志愿者们还准备了丰富的活动,例如制作手工艾草锤等,在欢声笑语中深化代际情感联结,切身感受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现代服务内涵。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们与老人共同制作手工艾草锤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积极踊跃投身于各个医院导医岗位的志愿服务中,在多家知名医院,他们用所学帮助患者挂号、缴费、预约签到、指引方向,助力患者顺畅就医,在细微处践行护理使命。在瑞金医院的儿科病房,学生们将课本所学运用于实际,为患病儿童带去欢声笑语,减轻他们的疾病痛苦,收获了患者的信任与自身的成长。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同学们在医院导医岗位上开展志愿服务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的师生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金利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专业的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协助社区开展“银龄数字课堂”,手把手教老人使用线上挂号,使用简易版社区服务小程序,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宠物科技学院的学生指导社区青少年开展“创意工坊”,制作个性花瓶,带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在玩乐中播撒科学种子。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带领社区青少年制作个性花瓶
素材由各高校提供
编辑:陆沈毓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