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监狱 > 文章详情

调解艺术走进大墙,这项新技能这样改变监狱治理!

转自:上海监狱 2025-08-29 18:52:02

“调解是情理法的融合,大墙里的调解更是如此” 。 近日,宝山监狱一场专题培训现场,宝山区人民监督员、资深律师屠永军的这句话,让不少参训民警陷入思考。

“宝宁和枫”调解工作室揭牌仪式

这不仅是一堂培训课,更是“人民调解进大墙”行动的关键一步——自今年5月宝山监狱和宝山区司法局共同打造的“宝宁和枫”调解工作室揭牌成立,双方合作不断深化,聚力做好司法部明确的“五项工作”,即统筹推进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这一次,双方聚焦的是提升监狱民警的实战调解能力。

1

从“管得住”到“调得好”

监狱民警新增“软技能”

“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倾听比指责更重要,共情比说教更有效”。屠律师从《人民调解法》的立法背景讲起,逐步拆解调解的核心原则:自愿、平等、合法。

民警们深刻认识到人民调解在矛盾化解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掌握调解协议具备的法律效力,如何运用沟通技巧化解冲突、舒缓对抗情绪。

2

社会案例到大墙实践

“法言法语”变成“暖心话”

“有一个矛盾积累多年的调解案,双方最初谁也不愿低头……”  屠律师用一个真实案例,演示如何一步步找到双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把社会治理中调解百姓或当事人纠纷的经验延伸到监狱、运用到罪犯身上,需要坚持哪些原则、作出哪些调整?”屠律师的又一个问题让课堂氛围由静听转向互动频频,也有民警低头疾书,不时举起手机拍下课件内容——“这些都是日后工作中能直接用的‘工具’。”

3

不止于化解狱内矛盾

更指向修复与重建

“我们做的,不只是平息一场纠纷,更是重建罪犯与社会、与家庭的连接。”培训结束后,一位年轻民警分享他的感悟。目前,监狱正以“宝宁和枫”调解工作室为平台,深化监地协同治理,将更多社会资源引入罪犯改造环节,推动狱内矛盾化解在早、在小、在萌芽阶段,帮助引导罪犯修复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全面提升教育改造质量,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引入专业调解机制,意味着监狱治理方式正在悄然转变:严格管理的同时更注重疏解、引导与回归并重。背后依托的,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墙里的生动实践。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高墙里的“解忧密码”:矛盾调处机制这样运行!

2、帮教志愿者与老病残罪犯围坐一起,畅谈阅读带来的生命感悟

3、监狱警察“取经路”:他们只是一群照亮迷途者归路的凡人

编辑:汤颖杰

供稿:宝山监狱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