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不想上班?遇到“职业倦怠期”怎么办

转自:上海宝山 2025-08-29 18:26:27

早上睁开眼睛想到要上班,顿时觉得“生无可恋”;面对工作,一边是进度条的催促,一边是怎么也提不起的精神;星期五中午心就仿佛飞到了远方,星期天下午又开始闷闷不乐;觉得现状就像“温水煮青蛙”,却又没有改变的勇气……

据说,如果符合以上的症状,基本就能确诊为“职业倦怠”了。某项调查显示,受访的1000名职场人士中,93.8%表示对工作有倦怠感。

为什么一些人觉得工作“又累又不快乐”呢?遇到“职业倦怠期”应该怎么办?

01

啥是“职业倦怠”?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健康综合征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组织层面看,职业倦怠主要源于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之间的不平衡。

2023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000名职场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93.8%的受访者对工作有倦怠感,薪资达不到目标、工作时间长是倦怠的主要原因

谢小云指出,当职工面临过高的工作要求,比如时间压力、繁重的工作负荷,以及持续在线且即时响应工作时,就容易发生情绪耗竭。而当工作资源,包括上级反馈、组织支持等不足时,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则容易加剧职业倦怠。

“当下,很多工作逐渐数字化、要求在线协作,使得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容易造成职工的信息过载,无法‘离线休息’。而职工如果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和心理资源从中恢复,就使得职业倦怠的问题越发突出。”

02

“倦怠”了能咋办?

近日,中国青年报就“职业倦怠期”发文,从不同视角给出“解法”↓↓

网友@龙猫:职业倦怠期不单单和工作时间长产生的厌烦情绪有关,它还与工作内容、当下职场环境及能否看到个人未来发展有很大关系。

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可以从根本原因入手,寻找解决思路:

第一,正视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职业倦怠期,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第二,认真思考一下,是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而变得对工作越来越倦怠?

第三,是否认真考虑过个人未来和今后想要从事的工作方向?

第四,要想明白,自己在一家单位坚持工作的理由是什么?薪酬、待遇还是个人未来发展?

第五,如果确实对这个行业越来越厌烦,要认真考虑换工作的可能性和利弊,并且准确评估自身的经济状况。

网友@对花:如何尽快走出倦怠期?首先要做的便是端正心态,正确面对。应该先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倦怠:工作压力过大?对目前的状况不满意?身体“亚健康”?

其次是对症下药。针对工作缺乏挑战性、没有成就感所带来的厌倦情绪,可以尝试重新进行职业规划、调整目标。如果自己能力够强,既有经济基础也具备了相当的资源,可以尝试换份工作,自己创业或者去新的单位,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源于工作本身的倦怠,可以尝试通过压力管理、调整目标、劳逸结合等途径,尽快走出倦怠期。

压力管理。按先难后易的顺序来安排每天的工作,让自己可以多享受完成重要工作后的满足感,并留给自己较多的平静惬意时光。对于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尽可能做到最好,但对于无法控制的事情,尝试放手,不要执着于结果和其他人的看法。

适当调整目标。很多时候,压力来自工作目标过高,或者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对于无法完成的目标,可以尝试找领导谈一谈自己的处境和困惑,一起讨论采取什么方式去解决。

劳逸结合。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要培养一至几种兴趣,用兴趣爱好来活跃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要让自己变成只会工作的机器,要学会在工作之外寻找空隙,放松自己。

当然,如果工作压力过大,你已经出现失眠健忘、肠胃不适等问题时,就应该去医院做个全面体检,根据医嘱,该治疗就治疗,该休养就休养了

@DeepSeek:当晨起抗拒上班成为常态,当同事的笑话激不起一丝涟漪,当成就感如沙漏般流失——你可能正陷入职业倦怠。这不是软弱,而是身心发出的过载警报。如何重燃火花?不妨试试这3步: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给身心充电。

物理断联:立即申请几天短假,彻底屏蔽工作消息。别小看一次无目的地散步、一本闲书或整理旧物——这些“机械动作”能神奇地释放大脑压力。

能量补给:午后小睡20分钟,早餐多吃鸡蛋、酸奶等高蛋白质食物,稳定血糖也能稳定情绪。

第二步:诊断“倦怠源”,对症下药。

如果是“过载型”倦怠(被任务淹没),用“四象限法则”区分任务:紧急重要的事情优先,其余委托或拒绝。向领导清晰展示工作量数据,争取调整。设定“伪死线”:把截止日主动提前两天,留出缓冲空间。

如果是“价值型”倦怠(质疑工作意义),记录“微小成就”,从中感受工作的价值。参与跨界公益,比如程序员为视障者开发应用工具,在工作任务之外重拾价值感。

如果是“人际型”倦怠(陷于关系消耗),建立“职场护城河”:练熟拒绝话术,如“我目前聚焦××项目,建议找更合适的同事”。寻找“绿洲盟友”:定期与跨部门非利益相关者交流,跳出原有生态圈。

第三步:重构工作系统。

主动“重塑工作”,调整内容:申请将部分精力投入擅长领域。重识价值,切换视角:你的工作如何服务他人?

设置“能量仪表”,每周五快速评估:体力(睡眠/饮食)、情绪(积极事件)、专注(心流时间)、意义(目标关联)。任一项低于40%,下周立刻启动“保护模式”:拒绝毫无意义的加班,按时下班。

培养“反脆弱支点”,发展非职场技能:学冲咖啡、做木工、跳摇摆舞……这些爱好是情绪风暴中的“锚”。维护跨行业人脉:避免思维被单一职场文化禁锢。

编辑:张婧瑶(实习)

资料:央视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