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疾控 > 文章详情

教你4招选靠谱的夏日果切

转自:上海疾控 2025-08-29 15:15:45

炎炎夏日,闷热的空气像一床厚重的棉被,让人浑身不自在,此时谁不渴望一丝清凉?点一份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着冰凉的触感,色彩缤纷的水果切盘,仿佛成了拯救燥热灵魂的解药。

省流版

  • 果切的制作、储存、运输过程中,存在微生物滋生、次果危机、营养流失、二次污染四大隐患。

  • 通过选择靠谱商家、观察操作环境、关注新鲜程度、检查包装信息,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果切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加工处理不规范、储存温度不达标……小心果切变成微生物的“狂欢派对”

制作果切的用具必须生熟分开,生肉、海鲜中常常携带沙门氏菌,甚至大肠杆菌,如果和切水果的刀具和砧板混用并没有彻底消毒,那么这些细菌就可能附着在水果上,进入人体。沙门氏菌可能引发呕吐、腹泻、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还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果切需要严格储存在0-4℃的环境中,这一温度能显著抑制大多数细菌的生长繁殖。如果储存温度不达标,或者在加工、运输、售卖过程中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细菌就会疯狂繁殖。

操作人员的卫生状况也会直接影响果切安全。人的手部容易沾染各种细菌和病毒,若清洁不到位,或者本身患有呼吸道疾病,一个不经意的咳嗽或喷嚏,就可能污染果切。

“次果”变“佳肴”,小心毒素找上门

部分不良商家会将局部腐烂的水果“巧妙”处理,削掉腐烂部分,将剩余看似完好的部分切块售卖。然而,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毒素,比如展青霉素,这些毒素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即使削去腐烂部分,毒素也可能已扩散到看似正常的果肉中,肉眼根本无法辨别。食用含有这些毒素的果切后,轻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肠胃不适症状,长期摄入还可能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切配、包装、储存……营养也在悄悄溜走

水果从切配、包装、储存,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经过了较长时间。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 C 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它很不稳定,在接触空气、光照以及温度变化时,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同时,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也会因氧化而减少,这些营养成分的流失,会让果切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小心包装盒、运输环境等带来的二次污染

包装盒的材质是否为食品级至关重要,非食品级材料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在与果切接触或受到温度影响时,有害物质可能会迁移到果切中。如果包装盒的密封性不好,会让外界的灰尘、细菌等进入果切。此外,运输过程中如果环境不卫生,比如与其他不洁物品混放,也可能引入新的污染物,给果切安全增添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4个挑选小技巧

选择靠谱商家

优先考虑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大型超市、品牌水果店,或者有正规实体店、卫生条件透明可见的店铺。务必要避开路边摊、无固定场所、卫生状况不明的流动摊贩。

观察操作环境

留意加工区域是否干净整洁,是否有专门的区域区分生熟食品,刀具、砧板是否为水果专用且清洁,做到生熟分开。操作人员是否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规范佩戴口罩和手套,口罩要完全遮盖口鼻,手套要无破损。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避免触碰现金、手机等可能带有细菌的物品,若有接触,需重新进行手部消毒或更换手套。

关注新鲜程度

看色泽,果肉颜色应该鲜艳自然。像苹果、梨等水果,切开后若发生氧化褐变会呈现深棕色,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果切放置时间较长,不建议购买。同时,要观察果切是否有发蔫、渗水过多的现象,这些都是不新鲜的表现。

闻气味,靠近有透气孔的包装闻一闻,新鲜的果切应该只有水果的清香,绝对不能有发酵、酒味、馊味等异常气味。如果闻到发酵味、酒味、馊味等异常气味,说明果切可能已经变质,绝对不要购买。

试温度,果切必须全程冷藏,用手感受包装盒,应该是冰凉的。如果只是放在普通冰粒上,或者摸起来不够冰凉,说明储存温度可能不达标,细菌容易滋生,应果断放弃。

检查包装信息

包装要完好、密封,没有破损和开口。标签要清晰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通常建议购买生产2小时内的果切,并在当天食用完毕)和贮存条件。尽量选择现切现卖的果切,这样能最大程度保证果切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看完以上内容,是不是觉得很麻烦,与其劳心劳力,还不如自己动手,现切现吃,让每一口水果都充满新鲜、营养与安心。

/健康科普

供 稿:徐朱瑶 杨京津

编 辑:胡逸欢

审 稿: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