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陈艳清主任带领医护团队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临床药学部、麻醉科、手术室及康复医学科密切协作,成功救治一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脓毒性休克高龄患者。
80岁患者陆老先生因不明原因反复高热40℃、伴胸闷气短3天,由120送入上海十院急诊科,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感染入血、脓毒血症。进入急诊科不久,老先生出现血压进行性下降,跌至84/54mmHg,胸闷气喘再次加重,立即予以补液扩容抗休克治疗,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急诊科了解患者情况后,考虑为脓毒性休克进一步加重,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转入急诊监护室(EICU)。
在抗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同时,急诊医学科医生们积极寻找感染源,EICU床旁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可疑赘生物。为了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在呼吸治疗师、护士及医生共同陪护下,患者至心超室接受了检查,明确存在二尖瓣赘生物。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告知病情,取得同意后积极准备手术。
手术的成功固然让人喜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术后密切监护与滴定式治疗甚为关键。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每日都来到床旁关心病人情况,与EICU医生密切合作,逐步顺利拔除患者心包引流管、心脏起搏器等。
随着病情逐渐稳定,为能使患者早日“脱机封管”,提高其心肺功能、促进肌力恢复、预防肌肉萎缩,急诊康复治疗团队和康复医学科联手开展早期床上康复锻炼,让老先生的信心逐渐恢复,脸上出现了笑容。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身体状况逐步好转,顺利转至康复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记者了解到,脓毒症(Sepsis)和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常见的急危重症,称为“沉默的杀手”。根据2016年Sepsis-3国际共识,脓毒症定义为“由感染引发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简而言之,当身体在抗感染时“反应过度”,引发全身炎症风暴,进而损伤器官、危及生命。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的严重阶段,表现为持续性低血压(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且血乳酸水平>2mmol/L,死亡率可高达40%以上。在其救治过程中,每一步治疗都凝聚着医者的智慧与勇气。
此次复杂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伴多器官受累患者的成功救治,不仅是多学科协作、精准医疗理念的成功实践,更彰显了上海十院在危急重症早期识别、快速反应、精准救治方面的硬核实力。未来,上海十院将继续以精湛技术、高效协作为支撑,持续为患者筑牢生命防线。
(信息来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