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上海也有会“呼吸”的房子?揭秘夏日不用空调的清凉奥秘!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8-29 10:09:54

最近上海的天气

仿佛开启了“烧烤模式”

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

空调从早开到晚

电费账单看得肉疼

还总担心吹多了空调病……

这时候忍不住想:

夏天待在室内要是能不用空调

还能有凉丝丝的清爽,这有可能吗?

别怀疑!

还真有能“自己降温”的房子——

它们像人一样会“呼吸”

靠着老祖宗的智慧和现代黑科技

把夏天的热浪挡在门外

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

这些“神仙清凉建筑”的奥秘!

古:

老祖宗的“降温智慧”

就地取材就很绝

其实中国人

早就懂得“冬暖夏凉”的门道了——

不靠电器,就地取材顺应自然

就能让房子变成“天然空调房”!

  • 黄土高原的窑洞:堪称天然的“清凉仓”:黄土比热容大、导热慢,白天晒不透,晚上还能慢慢散凉气,像给房子裹了层“巨型保温被”,夏天里面比外面低好几度,躺在炕上乘凉别提多爽了~

  • 福建土楼:利用当地山地丘陵里的“原生”材料,厚厚的生土墙夯得紧实,太阳再毒也穿不透墙体,楼里永远是舒适的温度。

图源:新华社

  • 贵州的“喀斯特房”:取自当地的板页状石灰岩,它自带隔热buff,住在里面就算在夏天也有凉意。

这些智慧也藏在上海的老房子里——

老祖宗们早就因地制宜

发明了属于老上海的“降温术”

传统建筑智慧在上海的体现

石库门:

天井是“自然烟囱”

厚墙高顶藏玄机

老上海人都知道

石库门里的天井是“消暑神器”!

别看它小,原理超科学:

白天天井里的空气被晒热后往上飘

外面的冷空气就会从门窗钻进来补位

形成“烟囱效应”

相当于房子里有个“自然换气扇”

坐在天井边乘风凉,比吹风扇还舒服~

图源:上海市测绘院—【图溯上海】

石库门的厚砖墙和高屋顶

也不是随便建的:

厚墙能挡住外面的热气

人待在里面就觉得既敞亮又凉快

老一辈夏天爱在客堂间摆张竹椅喝茶

全靠这设计!

老洋房:

南北通透+遮阳廊道

自带“乘风凉buff”

图源:上海发布

上海的老洋房更是

把“降温”刻在DNA里!

大多是南北通透的布局

穿堂风一吹

从客厅到卧室都凉飕飕的

门口的遮阳廊道更贴心

爬满爬山虎或紫藤

太阳被叶子挡住

廊道里既阴凉又舒服

傍晚搬个小凳子坐这儿聊天

是老洋房住户的专属夏日快乐~

今:

上海的“会呼吸”新建筑

靠黑科技实现低碳下的“空调自由”

老房子的智慧够绝

现代上海的新建筑更厉害了!

如今有一种建筑

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就能实现冬暖夏凉

它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被动式建筑”

(又称“超低能耗建筑”)

与普通建筑相比,更加绿色低碳!

小科普

被动式建筑:通过高气密性门窗、保温层和热回收新风系统,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保温墙体和多层节能玻璃等,使得被动式建筑就像穿了一层密封性较好的厚厚棉衣,大大降低了传热系数。它还利用传统建筑中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再加上高效率的回收新风系统持续为室内输送新鲜空气,在节能的同时也保障了室内的空气质量。

上海早已将这项“黑科技”

融入建筑实践

一起来看看身边的实例吧~

方厅水院

坐落于沪苏浙交界的“长三角原点”之上

今年5月下旬正式竣工的“方厅水院”

可谓是万众瞩目

作为国内领先的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

项目团队以施工行业

首家“碳管理体系示范单位”身份

推动绿色建造

实现运行期年度近零碳排放

通过选用环保材料、绿色施工工艺等方式

满足超低能耗要求

打造“近零碳水乡客厅”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

位于普陀区桃浦智创“生态之城”的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

不仅被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评为“零能耗建筑”

还是国内首个实现

“零碳、零能耗、零水耗、零废弃物、零甲醛”

“5Z体系”建筑

是可触摸、可感知、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碳中和示范工程

滴水湖金融湾“文化楼”

图源:上海临港

位于临港新片区滴水湖金融湾首发地块的

滴水湖金融湾“文化楼”

建筑被动式设计、主动系统优化、

清洁能源利用三大核心技术

预计每年能少用43.3万千瓦时电

少排182吨CO2

直接实现100%降碳效果

(数据来源:上海临港)

项目还荣获了

首批零碳建筑评价项目认证与授牌

实力超硬核!

从石库门天井到现代低碳建筑

上海始终在把“绿色降温”“低碳节能”的

智慧融入城市肌理——

每一次通风廊道的规划

每一栋“被动式建筑”的落成

不只是为了夏天更凉快

更是给未来留下一份“低碳承诺”

供稿:市环保宣教中心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