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崩溃瞬间?
朋友间吵架,
睡觉前闭上眼睛,
对方说过的某句话会突然冒出来;
面试搞砸了,
明明告诉自己“都过去了别再想”,
可第二天刷牙时,
当时结巴的样子
又在脑子里循环播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大脑非要和我们对着干?
198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他要求曾经被白熊惊吓过或者是伤害过的人,不要再去回忆当时令人恐惧的场景,结果参与者却全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
其实是大脑的几个功能区域在发挥作用,让这些记忆更难被淡化。
你仔细想想,那些让你想忘又忘不掉的事,是不是都带着点强烈的情绪?被当众批评的羞耻、告白失败的尴尬、意外事故的恐惧…… 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大脑对记忆的处理方式,让相关记忆更容易被长期保存。
大脑里有个结构叫杏仁核,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给记忆标注情绪属性。当某件事带有强烈情绪时,杏仁核会将其标记为“需要重点关注” 的信息。
而负责记忆存储的海马体,会优先处理这类被标注的信息,采用更稳固的存储模式。当你试图忽视或忘记这类记忆时,杏仁核会进一步判断该信息 “重要性高”,反而会加强与海马体的协作,让记忆保存得更牢固。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说“我不要想A” 时,脑子里首先跳出来的还是“A”?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包含“不”“别” 等否定词的指令时,会优先提取指令中的核心对象,而非否定含义。
同时,注意力的调控也存在一定规律。当你刻意尝试转移对某个想法的注意力时,反而会让大脑更清晰地感知到这个想法。这种注意力的反向聚焦,会让你更难摆脱相关记忆的干扰。
当你告诉自己“必须忘记这件事” 时,其实是在持续向大脑传递 “这件事需要被关注” 的信号。在这种信号的影响下,你会不自觉地关注与这件事相关的线索,比如走在路上看到相似的场景会想起它,听到某首关联的歌会想起它,甚至别人说的无关话语。
每一次这样的联想,本质上都是在激活相关记忆。而记忆被激活的次数越多,大脑对它的处理就越频繁,记忆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也会随之提升,最终导致更难忘记。
既然越想忘越忘不了,
那换个思路试试吧
大脑对带有强烈情绪的信息敏感度更高,而对客观、中性的信息则更容易降低关注程度。尝试用不带情绪的客观语言描述那件想忘记的事,只陈述事实本身,不加入主观评价或感受。比如,将 “那次演讲太丢人了,我再也不想回忆” 调整为 “那天我在台上进行了10分钟的演讲,过程中有3次短暂的停顿”。通过这种客观陈述,能减少杏仁核对该事件的情绪标注,降低其在大脑中的 “重要性评级”,从而让海马体对该记忆的存储强度逐渐减弱。
大脑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它集中处理新的任务时,分配给原有困扰记忆的注意力会自然减少。当想忘记的念头反复出现时,立刻启动一项需要动手且动脑的具体活动,比如拼搭积木、烹饪一道菜、整理房间、学习一些新的技能等。这些活动能让大脑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当下的操作和思考中,减少对原有记忆的关注,从而降低其在脑海中出现的频率。
很多时候,我们对 “想忘记却总想起” 的焦虑感,反而会强化对该记忆的关注。面对想忘记的记忆时,尝试不刻意对抗或驱赶它,等待它自然消退。长期保持这种态度,能降低大脑对该记忆的 “警惕性”,减少因对抗产生的额外关注,逐渐让记忆出现的频率降低。
最后想说的是:
“白熊效应” 在生活中很普遍,
不必太执着于必须忘记。
那些放不下的思绪,
如同老照片边角的折痕。
不必非要熨平到无痕,
留着些许印记也无妨,
反正翻页时,
新的风景总会占满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