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里弄与便捷共享单车相遇,曾让徐汇区天平街道陷入“单车围城”的治理难题。狭窄的里弄空间里,激增的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不仅挤占通行通道,更成为威胁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安全的“隐患”。如今,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同心共议、同题共解、同创共享”治理新模式,这里已实现从“围城困扰”到“共享畅行”的转变,为城市风貌区共享单车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天平经验”。
“晚8点后工单集中、60岁以上老人投诉占近八成、嘉善路69弄每月都有老人被单车绊倒的投诉……”这组来自嘉澜片区的调研数据,精准勾勒出天平街道共享单车治理的“痛点”。作为天平街道人口密度最大、贯通式里弄最密集的小区,嘉善路69弄日均停放8~12辆共享单车,节假日还会翻倍,“单车堵路”成了居民常挂在嘴边的“烦心事”。
直面问题才能破解难题。天平街道以嘉澜片区为试点,迅速搭建“居民区举手—片区吹哨—部门报到—问题销号”处置机制,整合街道职能部门、居民区、弄管协会、共享单车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点分布、潮汐流量等数据,街道制定《天平街道弄堂内共享单车禁停管理指引》,从制度层面为治理工作定规明路,实现了从“无章可循”到“有机制支撑”的突破。
嘉善小区门口贴上了明显的“共享单车禁止入内”标志
“以前靠人工搬车、劝导,不仅累还管不长久;现在有了电子围栏,弄堂里违停的车少了一大半。”家住嘉澜片区的居民王阿姨的感受,正是天平街道治理手段升级的生动注脚。针对传统治理中“人工效率低、违停取证难、企业响应慢”的痛点,街道打出“科技+协同”组合拳。在12个试点弄堂设置电子禁停区,通过GPS技术实现禁停区内无法还车,配合可移动隔离桩、警示标识形成“物理+技术”双重管控,让弄堂内违停单车数量骤降82%。如今,天平街道又新增了3个共享单车禁停区域,即高安路9弄、永嘉路527弄、永嘉路416弄。
天平街道又新增3个共享单车禁停区域
疏堵结合才能长效治本,天平街道同步构建单车停放分流网络。在周边主次干道新增300个智能停车位并配套充电桩,满足居民停车需求;联动地铁站、商场开辟3处潮汐中转区,为高峰时段单车“转运疏导”留足缓冲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三色预警”机制,打通城运、城管等多部门数据后,通过“蓝色(物业处置)、黄色(企业响应)、橙色(联合执法)”分级预警,让问题响应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18分钟,精准调度让治理“又快又准”。
整治后的嘉善路117弄
“晚上7点到9点,我们在弄堂里转一转,看到违停就拍照上报,街道响应可快了。”由退休居民组成的“弄堂管家”志愿者队伍,如今是天平街道里弄的“移动哨点”。截至目前,12支“银发管家”队伍已通过民情快办平台上报问题300余件,让居民自治与专业管理拧成了“一股绳”。
治理的温度,藏在“众人拾柴”的细节里。天平街道激活“三师联治”社区力量,邀请邻里“调解师”、楼道“主讲师”、家园“管理师”为治理出主意;还推广“门责自律”模式,鼓励沿街店铺开辟临时停车空间,既解了弄堂停车压力,又为商家带来客流。这样的“双向奔赴”,让治理从“政府干、居民看”变成了“大家想、一起办”。
如今走进天平街道的风貌里弄,曾经“挤得满满”的共享单车不见了,通道恢复了整洁畅通,老人散步、孩童嬉戏的身影多了起来。据悉,天平街道将继续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为支点,让风貌区在留住历史烟火气的同时,更添共享出行的便捷与安心,为城市精细化治理写下“天平答卷”。
记者:曹香玉
图片由天平街道提供
制图:张伊婷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