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四迁新址仍传香!宝山这家羊肉馆,老味守匠心,新馆聚人气

转自:上海宝山 2025-08-28 14:25:59

8月27日清晨

宝山区大华老镇嘉年华

一缕缕羊肉的鲜香穿透薄雾

——

承载着三代宝山人饮食记忆

入选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尧尧羊肉馆

迎来第四次搬迁

从早年菜场旁的小摊,到如今明亮雅致的新铺。地址虽变,但每日现宰的新鲜羊肉、非遗炖制技艺,还有那碗让老食客念了几十年的浓白羊汤,始终未变。

中午11时许,新店门口已排起长队,不少食客踮脚望向店内,熟悉的羊肉香顺着门缝溢出,香味勾得人频频驻足。推开店门,暖黄色灯光映射在原木色桌椅上,既透着新中式的雅致,又留存着市井餐饮的烟火气。

记者注意到,新店细节里满是“传承”巧思:厨房采用透明玻璃隔断,食客可清晰看见厨师切肉、焯水、下料、慢炖的全过程——肉块冷水下锅去血沫,转入砂锅后加葱段、白芷等香料,全程不盖锅盖,让水汽自然蒸发,汤汁渐渐熬成浓白色。这正是尧家坚守的老规矩,也是吸引食客跨越区域赶来的“味道密码”。

“今天我们坐地铁到那边去(旧址),那边拆了,搬过来到这边,这边环境好,味道又好吃。”刚找到座位的钱阿姨,一边擦去额头薄汗,一边向记者念叨。家住虹口的虞阿姨,更是不顾路途遥远专程赴约,“照道理老人讲大伏里要吃羊肉补一补,但是大伏天已经过了,我们还是想吃羊肉,忘不了这个味道,我住在虹口的,我特地赶过来。”

人群中,67岁的浦老伯熟门熟路地领着爱人和外孙女往里走。作为尧尧羊肉馆三十年的老常客,此次新店开业,他特意带家人来“轧闹猛”。不一会儿,羊汤与羊肉面端上桌:羊汤色浓白如奶,撒上翠绿葱花后,热气裹着肉香直钻鼻腔;白切羊肉切成厚薄均匀的片状,铺在油纸铁盘里,筷子夹起可见清晰纹理,入口不柴不腻,咸香中带着羊肉本身的鲜甜,配上筋道面条,浦老伯尝后忍不住点头:“就是这个味儿!”

“我喜欢喝点早老酒,吃点羊肉面,所以非常了解这里,有三四十年历史了,所以对它的食品卫生各方面都比较满意。”浦老伯笑着说,“家里过来两三分钟,五分钟也不到,因为老家离这个店近,就像自己家的后厨房一样的,天热家里不喜欢烧了就来吃一点。”

浦老伯的话,道出众多老客的心声——这里的羊肉,早已成了生活中离不开的家常味。从创始人邱金凤推着小车在菜场卖羊肉,到如今家人接力经营,四次搬迁的背后,是“不丢老味道”的执念。选羊肉时,他们只挑1-2岁、体重30公斤左右的公羊,“这个年龄段的羊肉脂肪少、纤维细,炖出来才酥烂不柴。”后厨里,一口用了15年的老砂锅更是“镇店之宝”,锅底厚厚的包浆如同“味道滤镜”,让每一锅羊汤都比新锅炖得更醇厚。曾有人劝他们换高压锅省时间,可邱金凤和家人始终不同意:“非遗的手艺,差的就是这口慢火的功夫,少炖1小时,汤的浓香味就弱了,老客一尝就知道,这口老味道我们得守好。”

“关键我们根在这里,大场老镇。”邱金凤谈及经营理念时格外坚定,“他们说,阿婆你弄点炒菜,我说我们多的不做,就做羊的心肝肺炒炒。主要还是以传统羊肉为主,另外也想做点羊棒骨,新式的,之前也做过,买的人也蛮多的。还有羊蝎子、红烧羊肉这些,其他乱七八糟的炒菜绝对不做,饭店很多,我们的特色就是白切羊肉,大场传统就是羊肉。”

不贪多、不跟风,只把“羊肉”这一件事做透,正是尧尧羊肉馆留住老客、吸引新客的秘诀。如今,从老食客的“家常便饭”,到年轻人的“打卡美食”,乔迁新址的尧尧羊肉馆,正用一口不变的老味道,续写着属于宝山人的饮食故事。

尧尧羊肉馆位于大华老镇嘉年华场中路4098弄39号(地铁7号线场中路站下1号口出,马路正对面)

营业时间:

堂吃(05:00~14:00)

外带(05:00~18:00)

记者:金梦芸 仲昱峰

编辑:陆天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