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是距地面100米的高空,耳边是江边的呼啸大风……这样让人腿打颤的画面,却是王敏惠的工作日常。 王敏惠 “新崇明人”王敏惠是上海港机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扎根港机设备制造与安装一线三十余年,从学徒工成长为行业领军者,他始终穿梭于工地现场,“行走”在云端,在百米高空之上缔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他不仅负责了国内多个龙门吊等大型机械施工任务,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匠人匠心”。今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危险的地方,我一直都在现场” 王敏惠(左2) 当第一缕阳光划破江面,长兴岛造船基地的“钢铁森林”已苏醒。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座座“巨无霸”的身影——龙门吊,又称门式起重机,它们是船舶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吊装设备。 “如果把造船过程比喻为‘搭积木’,那么必需的步骤就是把一个个分散的零件组装成一个较大的零件。而想要把这些动辄上千吨重量的‘大家伙’组装起来,靠人力和地面机械搬运都不现实,此时需要龙门吊出马。搭‘巨型积木’对它来说是小菜一碟!”作为安装打造龙门吊的主要成员之一,王敏惠每每提起,都有几分自豪。 上千吨重的“巨无霸”如何拔地而起?他和团队又是如何让龙门吊“服服帖帖”? 时间退回到1993年。当年,王敏惠怀揣梦想告别家乡江苏溧阳,进入上海港机厂打工。初到上海,面对陌生的港机领域,他满心迷茫,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让他毅然决定“闯一闯”。刚进厂时,老师傅们娴熟的动作和精湛的手艺让王敏惠满心羡慕,他暗下决心要尽快熟悉业务、干出成绩。于是一头扎进工作中,买来专业书籍日夜研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老师傅们被他的勤奋好学打动,纷纷倾囊相授。日复一日,王敏惠的理论和实操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独当一面。后来,他在崇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上海港机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王敏惠和同事们的业务板块之一,就是专门负责安装和维修龙门吊、门机、吊桥等港机设备。有人把他们称为“云端舞者”,听上去很酷炫,但这份职业并不轻松。“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第一次登空作业,地面上的物体越来越小,耳边的风越来越大,越往上架子摇得越厉害。”每天为了到达工作的地方,他和团队需要攀爬100余米高,为节省上下爬梯时间,他们在上空一干就是数小时。 起重安装是一个极具风险的工种,大型工业设备,动辄上千吨,安装精度要求高,来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掉一颗钉子下去,也非同小可。”王敏惠自知责任重大,脑袋里的“弦”时刻紧绷,尤其遇到重要项目时,常常压力大到睡不着觉。“百米高空,我必须第一个上!”这是他坚守32年的准则,“像这种危险地方,我一直都在现场,甚至就在最危险的那个点现场指挥。” 日常工作中,他也摸索出一套流程,严格遵守。上班头一件事,班组开会,任务分配到位,人人心里有数;每天收工后,自己再把当天的情况“盘一盘”,明天有什么工作要点,一一捋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大心细。”在职工心中,王敏惠已经成为了精神支柱。“天塌下来有‘老大’顶着呢,他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采访时,一名同事笑呵呵地说道。这是一句玩笑话,也是他留给工友们的底气。 “这么大的工程里有我们的一份力” 王敏惠(右) 龙门吊是吊装运输大件产品的重要工具,也决定了其本身“身材”高大。在平均“身高”约100米的龙门吊家族里,有的自重达数千吨,跨距近200米。打个比方,它的宽相当于3个足球场,高度相当于30层楼高,这个高度给安装过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龙门吊大梁提升,这是难度最高的环节。如何抬起这根“巨无霸”,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首要技术难题。 千锤百炼出“重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王敏惠团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技术攻坚战,在创新争先路上勇往直前。上海外高桥船厂、江南长兴船厂、渤海船厂等重点项目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汗水。 一系列“首次”成果让“港机人”倍感自豪: ——在1998年南通中远川崎起吊300吨级龙门吊项目中,首创采用单塔架提升方案,以高效资源配置解决资源约束问题。 ——在2001年上海外高桥船厂600吨级龙门吊安装中,创新利用设备本体刚性框架作为主要支撑结构,辅助设施投入减少60%,开创了结构自支撑提升新范式。 ——在江南长兴船厂600吨级及广州龙穴船厂900吨级超大型龙门吊项目中,研发应用智能传感与液压比例控制技术,突破了超重型设备安装的稳定性瓶颈。 “至今记得27年前,我带着近200名工人,参与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起吊300吨级龙门吊施工,工友们干得热火朝天,大家都说‘这么大的工程里有我们的一份力,非常自豪’。”一路走来,王敏惠不断深耕超大吨位龙门吊安装技术创新,用挑战极限的硬核实力,让一个个“钢铁巨人”“站起来”,从300吨级、600吨级,到上千吨级,不断刷新纪录。 勇闯“无人区”再攀行业巅峰 王敏惠 为满足大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造需求,龙门吊将朝着更大起重量和更大跨度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发展趋势,无疑对龙门吊安装的关键结构——塔架,提出了全方位的升级要求。今年,年过50岁的王敏惠再攀行业巅峰,联合上海同济大学和上海电建研发的5000吨级提升塔架即将面世。 已经保有一代代纪录,为何还要研发巨大挑战的5000吨级提升塔架? “我们决定再闯一回。”王敏惠说:“做一款提升高度更高、重量更大,同时也更稳的设备,这既是市场现实应用的需求,更是出于挑战极限、自我施压、不断创新的内在追求。” “奋斗永远在路上”,这是王敏惠的座右铭。这些年,随着公司不断发展,他萌生出拓展设备制造业务的想法。上海各个重大工程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上海机场联络线隧道中隔板的安装,重达25吨的T字型中隔板需要在隧道内翻转90度后安装就位,隧道内壁空间位置小,翻转物件重,大型机械无法进入隧道作业,国内外也没有适用的设备。他带领技术团队成员与建设方合作,潜心研究,从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现场调试,仅用3个月就研制出一台在隧道中使用的专用设备——基于叉车平台的智能旋转机械手,在机场联络线隧道安装中隔墙工程中发挥作用。该设备投入小、效率高、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为国内的隧道大型构件安装闯出一条新路。 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上海长江隧道、崇明花博会配套项目、轨交崇明线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取得1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每年为企业和社会增效近千万元。 他也实现了从学徒工到专业技术领域人才的蜕变,先后获得“崇明工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最美奋斗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 当晨曦映照长兴岛船坞,新的钢铁脊梁正破云而立。那铿锵的顶升声,是劳动者对时代的深沉回应。“我对崇明有很深的感情,这里不仅有我挥洒过的汗水,更有我对未来的期许,我愿继续以钢构为笔,以江潮为墨,续写我们新崇明人的奋斗故事。”王敏惠说。 他也欣慰地看到,年轻一代的技术工人越来越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技术工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撑,是中国的脊梁。你的脊梁不能软,要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努力,留下让自己骄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