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西区的居民们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焕新”,更新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施工机械陆续进场,优先推进三号门区域道路修复。
现场老旧砖块被掘出,警戒绳拉起,值守人员耐心引导行人。本次改造涉及约4万平方米、涵盖5100户居民的西区,正逐步告别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旧面貌”。
优先推进的三号门区域道路修复现场
中远两湾城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居民区,于2002至2006年分四期建成。其东区在2024年初完成改造,道路平整、环境优美,而西区仍停留在原貌。
随着西区道路坑洼、停车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多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居民们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正是这份期盼,推动第四届业委会在2024年8月顺利完成换届,而新一届业委会的主要目标,就是推进西区的更新改造工作。
改造内容聚焦“三大工程+两项管理”:道路翻新、消防改造、监控改造,以及西区地面停车管理办法细则和维修资金定存方案。这些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2025年1月的西区业主大会上高票通过,有四项议题的同意率超90%。
缘何有这么高的支持率?
中远两湾城西区
这场改造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深有感触:“居民区党组织在选人、支撑、协调上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中远两湾城的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濮霞良介绍说,党组织依托“课堂间”服务坊工作平台,深入楼栋现场办公,党员志愿者带头宣传,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后与业委会沟通,避免“小问题”酿成“大矛盾”。这种“红色后盾”,让改造从酝酿到执行,都浸润着党建力量,确保方向不偏、合力不散。
工程改造联席沟通会
中远两湾城业委会采用“一总两分”机制,总业委会统筹,东、西区分会负责。总业委会党员比例达到53.3%,核心成员又深度参与东区改造,故西区改造在其经验指导下更为顺利。西区业委会7名成员中5人为党员,他们在业主大会筹备中带头扫楼、征询意见,尽可能每张票都由本人亲签。党员老同志更在楼栋中发挥模范作用,如一位80多岁的老党员,在沟通会上主动拉住有疑问的居民,耐心解释一个多小时,最终化解矛盾。
党建引领之外,三驾马车——居民区、业委会、物业的协同,更是改造的“动力源”。
中远两湾城西区规模庞大,涉及38栋楼。党组织统筹大局,提供指导协调;业委会主导决策,物业负责执行。“就如同社区的三大支点,构成一个紧密协作的闭环,围绕小区改造事宜进行高效沟通,共同推动改造项目的顺利进展。”濮霞良形容道。
改造方案在业主大会上高票通过
业主大会前,业委会反复修改方案,居委会辅助征询,物业维护秩序。招投标阶段,业委会严格把关性价比,居委会收集居民反馈,物业协调现场。开工后,物业加强巡逻,确保安全;居委会搭建平台,调解冲突;党组织预判风险,避免舆情。譬如,一些居民对道路施工期间出行安全方案不满,引发多次口角之争,最终在三方合力下调整方案,达成众人满意的结果。
本次西区改造启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居民自治是此次改造的“主体力量”,而业委会7名成员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分工协作,却“分工不分家”,比如郑小镛主管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亲自跑市场询价20多家供应商,使行道板从市场价180-190元/平方米降至85元;毛友梅负责财务核算,“算了又算,确保不超预算”等。每位业委会成员分工联系楼栋,业主大会期间逐户征询、核验票权,实现最终五大议程高票通过。
业委会成员均另有本职工作,并非工程专业,但边做边学、迎难而上。郑小镛表示:“我们每天晚饭后就来开会,常开会至深夜,内部可以有争论,但对外要统一声音,所有决策须经内部通过。”
业委会成员张英华所在的147号是中远两湾城首个换梯的楼栋,从2021年起她就参与小区多项重大更新工程,她说:“5100户就是5100个监督员,我们像给自己家装修一样精打细算。”金海斌、丁俊、毛进海,都是从楼组志愿者成长为业委会委员,始终秉持公心,表示“我们是代表大多数业主利益,必须尽心而为”。还有沈清胡,他感慨尽管过程艰辛,也常受委屈,但居民的支持是最大宽慰:“业主看到我们都说‘你们辛苦了’。”
此次西区改造资金使用顺畅,得益于居民维修资金充裕且监管严格。张英华介绍:“我们定时监控每栋楼的资金账户,确保改造后余额不低于30%底线。”业委会主导的招投标严格控制预算,通过市场询价、反复对比,最终中标价低于市场均价。
中远两湾城西区改造将分五个阶段进行
目前,改造工程正按计划推进:道路施工先行,监控与消防设计已完成,相关招投标预计8月底或9月初结束。同时协调市政天然气管道改造,力求一次开挖多项更新,减少扰民。三号门道路计划于8月底前完工,避免影响邻近学校开学。整体工程预计明年春节前竣工。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