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复旦大学有一座寒冰馆,是为了纪念他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8-27 18:09:51

复旦大学校友、专注复旦大学校史研究的作家“读史老张”不久前欣喜发现,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内,寒冰馆经历维修后焕然一新。

今年4月,他在其同名微信公众号文章《重修的寒冰馆,揭开了面纱》中写道:寒冰馆,与子彬院同时兴建,是当年复旦少有的西式洋楼之一。建成以后,成为复旦第四学生宿舍。

浴火重生后的第四宿舍如今的名字:寒冰馆,又是出自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与复旦大学生命历程有关的城市:重庆。

从重庆市区驱车来到北碚,复旦大学北碚旧址内如此安静。1938年,几经内迁的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解体,大夏(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前往贵阳建校,复旦正是在嘉陵江边小镇建校。3月21日,学校正式开学上课。

1940年5月27日,日军轰炸北碚复旦,7人罹难,伤者数十人。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孙寒冰教授牺牲。

孙寒冰,出生于南汇,192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获硕士学位。1937年创办《文摘》月刊,大量刊登各国反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文章。孙寒冰一贯坚持“对日武力抵抗”,以“抗战第一”为宗旨,始终是一位“具有追求真理的热和改善世界的诚”的斗士。就在牺牲前几个月,孙寒冰还飞到香港为学校和文摘社带回大批图书。

闻知噩耗后,郭沫若写了一首悼诗。为了纪念孙寒冰,复旦大学将修建的茶叶系建筑命名为“寒冰馆”后来这个名字被赋予了邯郸路内的寒冰馆

从校园旧址出来左转,穿过低矮校舍,在一排空地上,我们看到了墓园,瞻仰了这块石碑和孙寒冰墓。在这里,年轻的生命被无情夺走。也是在这里,更多年轻的心中,抗争的火苗被点燃。

大厦或能被炸毁,生命或可被杀戮。但这块淬火的寒冰,有其不能被剥夺的意志,融入了一所高校求学进步、自强不息的精神。

资料上观新闻

编辑丨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