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苏的老王,今年53岁。多年前他因为酒精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做了脾切除手术,术后病情稳定。去年12月底,老王突发意识障碍,开始胡言乱语,无法辨别所处环境,医生发现老王的血氨已经高达180μmol/L,远高于正常标准,确诊肝性脑病。更糟糕的是,老王又确诊肝癌,因为身体条件限制,老王只做了一次肝癌射频消融手术。2个月后,老王再发肝性脑病,肿瘤指标仍然偏高。医生告诉他,只有肝移植能够同时解决肝癌、肝硬化、肝性脑病等一系列问题。
肝源极为有限
老王儿子果断捐肝救父
然而,可供移植的肝源极为有限。在等待肝源的过程中,老王身体越来越差。华山医院普外科肝脏移植中心主任王正昕教授提出亲体肝移植的可能,老王的儿子听到后,毫不犹豫地说“我来捐”。
血型等各项配型指标均没有问题,可是父子俩的体重差异未达标准。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在活体肝移植中,移植的肝脏重量与受者自身体重的比值(Graft-to-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不低于0.8%。老王的体重为68公斤,这意味着老王需要至少544克肝脏,如果移植的肝脏过小,功能上无法满足老王的基本代谢需求,进而引发的一系列术后临床综合征,包括高胆红素血症、顽固性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感染、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但是,小王的体重不足60公斤,如果获取的肝脏过多,小王的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证。
如何同时确保供者和受者的健康需求,十分考验医疗团队的智慧和实力。华山医院肝脏移植团队判断:老王之前做过脾脏切除,回肝的血流减少,对移植肝脏的体积要求相应降低。团队基于活体肝移植的丰富经验,结合术前的精准三维重建测算,预计小王的右半肝质量为470克左右,占老王体重的0.69%,在精细的围术期管理下,尽可能预防小肝综合征的发生,也可以满足老王的需要。
在腹腔镜供肝获取手术中,右半肝切除技术难度最高。因为右半肝“块头大”,紧贴着肾脏、膈肌等组织,血管多,腔镜视野显露受限,手术步骤复杂,十分考验团队的经验和配合水平。7月14日,在麻醉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配合下,华山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陆录教授、普外科肝脏移植中心薛洪源主治医生等团队成员共同协作,顺利完成了腹腔镜右半肝供肝获取手术,小王的右半肝被取下。
王正昕教授、沈丛欢、张全保副教授等专家迅速接手,将修整后的肝脏移植到老王体内。随着最后一个血管夹被移除,老王的血液缓缓流入小王的健康肝脏,父子血液彼此交融——昔日他曾托举的生命,如今回流成守护他的温度。
术后小肝综合征风险仍在
多学科精细管理,老王恢复顺利
手术成功仅仅是肝移植的第一步,术后管理仍是一场硬仗。为了预防小肝综合征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华山医院肝脏移植团队联合输血科、感染科等多学科力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使用血浆置换(人工肝)等方式预防高胆红素血症及凝血异常,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控制门静脉血流,同时做好预防感染、保肝、凝血因子等对症支持。
术后第三天,老王的肝功能明显好转,术后一周,老王从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而小王此时已经顺利出院。出院前,小王到病床前,嘱托父亲照顾好身体。老王也关心小王的伤口,叮嘱他注意休息。父子深情,尽在不言中。
王正昕教授介绍,合理范围内,供者切除的肝脏越小越安全,而受者接受到的肝脏越多,则术后康复状况越稳定。但是,临床上供肝重量偏小的情况并不少。为了救治更多患者,华山医院肝脏移植团队逐步探索出成熟、高效的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Syndrome,SFSS)防治体系,包括术前精准评估供肝体积,术中通过脾动脉结扎、脾切等手段控制门静脉流量,术后通过人工肝等系统干预高胆红素血症及凝血异常等。现在,SFSS防治体系实现了从GRWR≥0.8%到GRWR≥0.69%的突破。此前,华山医院肝脏移植团队已经开展多例GRWR约为0.6-0.8 %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预后恢复。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