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以“生态+法治”双轮驱动为核心理念的美丽普陀建设示范基地正式启动。近期,示范基地迎来首批高校实践团队——同济大学生态环境损害司法补偿综合实践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与技术合作,为推动普陀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从理论走向实践注入了新的智慧与活力。
基于“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修复有效”的核心原则,项目组围绕“非量化污染赔偿”这一难题,创新提出“补翠代偿”司法补偿机制。该机制以普陀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挂职)、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昊辰团队研发的碳汇核算模型为核心,将生态损害责任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修复任务,如通过新增碳汇林、认购碳汇指标等方式实现生态补偿,让赔偿资金切实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改善成果。例如,某公司超标排放水污染可通过新增20亩碳汇林或参与碳市场交易完成代偿,真正实现“损害有价、修复有据”。
在启动林公园对林木进行胸径测量
为进行总体碳汇测算工作,项目组走进启动林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测算,对每一株林木的胸径、高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形成了“启动林林木数据库”,为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专题调研
为探索市场化修复路径,项目组深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碳配额分配、交易与履约机制,探索“司法认定+市场操作”的双轨路径。企业可选择购买经认证的碳汇指标完成代偿,也可直接投资减排项目,形成修复闭环。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生态赔偿的操作性,也推动了碳交易市场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
参观普陀区李子园长三角一体化
绿色科技示范楼
项目组还走进普陀区李子园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该楼宇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策划、设计、建设、运维、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集成应用,最终使建筑实现“零碳”目标。楼宇采用了近零碳技术与ESG政策的协同效应,通过光伏幕墙、地源热泵等技术实现年碳强度仅为常规建筑的1/5,并将施工期减排量折算为“生态积分”,用于支持企业活动建设。这种“主动代偿”模式突破传统事后追责逻辑,证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可从源头减少环境损害,为司法补偿机制提供了前置性解决方案。
启动林公园
同济大学项目组成员张辰铭说:“环境损害司法补偿不是孤立的法律课题,而是需要技术量化、制度协同、市场参与的系统工程。将来我们会带着这些思考,继续深耕碳汇计量模型的优化,也希望能推动更多企业理解‘主动代偿’的价值,让技术与制度更紧密地衔接,真正把‘植绿固碳,补翠代偿’的理念落到更多区域的生态治理实践中去。”美丽普陀建设示范基地正逐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区,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陀方案”。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