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盘尼西林,大家不一定清楚,说青霉素,那是大名鼎鼎,抗生素界的“一哥”。它的发现是个意外。1928年,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抗生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青霉素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曾经的不治之症得到有效遏制。青霉素的发现不仅开创了抗生素时代,还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为后续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酶烯类等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给了人类治疗疾病更多的选择。今天,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钱之光,请他为大家科普一下青霉素的相关知识。
有如此辉煌历史的青霉素,享受官方的独特“宠爱”,为它特制相应的使用法规条例。青霉素无论给药途径、患者性别年龄,使用前必须做皮试。这在所有抗生素中,独一份。事实也是如此,纵然拥有伟大的贡献,使用时也要小心谨慎。在以往的使用过程中,由青霉素导致的损害事件层出不穷。青霉素易诱发过敏反应,发生率居药物之首,主要症状为皮肤红肿瘙痒,咽喉水肿,严重的会发生过敏性休克。所以使用青霉素必须遵循三项核心原则:询问病史,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药物过敏史,尤其青霉素过敏史;观察体表,检查患者局部皮肤,确保皮肤完整、无炎症、红肿或血管异常;告知理由,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强调注射后需观察20分钟。同时规定:超过72小时,必须重新做皮试。
“挖墙破壁”是青霉素杀菌的制胜法宝,青霉素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灭菌作用。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分子结构能够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这种结合会破坏细胞壁粘肽的正常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无法维持正常形态。当细菌细胞壁受损后,受内外渗透压的影响,大量水分会进入细菌体内,造成细菌肿胀、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杀菌的作用。打个比方,细菌生活在水里,青霉素把细菌的外墙捣了个窟窿,大水倒灌,细菌被灭了。而人类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人类的毒性相对较小。
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在酸碱性环境或者高温条件下不稳定,极易开环,失去灭菌效果。所以日常需避光、低温、干燥保存,现配现用。静脉滴注时需控制溶媒的pH和温度。首选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青霉素在生理盐水中常温下可稳定4—6小时。配伍上避免与氨基糖苷类同瓶滴注(可发生沉淀反应);与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配伍会导致降低效价。
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细菌感染,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螺旋体等有效。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很多合成的抗生素,菌谱宽广,作用的靶点也越来越多,还有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治疗感染有了更多选择。但是青霉素高效低毒,针对性强,至今仍是全球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是梅毒、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感染药。
记者:吴会雄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