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发展动力结构已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上海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强化精细管理思维、强化数字手段应用,在激发创新活力、激发共建热情、激发治理效能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创新探索。
近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位列其中。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中,创新居于首位,进一步凸显其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适应现代化强国要求,把握城市功能升级的新趋势,遵循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逻辑,推出激发要素活力的新举措。
面对全球竞争格局和科技产业变革,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遵循城市功能升级演化的进程,注重以人为本推进功能升级,呈现科技突围、文化锤炼、数字治理三大趋势。
一是尖端科技创新成为国际城市战略竞争新焦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已经从要素中心向创新枢纽升级,哪个城市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就掌握了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综合能级的先发优势。为此,全球的国际大都市都在科技创新赛道竞相发力,寻求科技突围,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如纽约打造“全球创新之都”,伦敦致力成为“国际创意产业和新的知识型中心”等。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驱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赋能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是文化气质锤炼成为国际城市能级提升新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兴,因文化而强。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文化软实力彰显城市气质、展示城市品牌,对外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内展现春风化雨的亲和力。国际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以文化立魂润泽城市发展,无论是在各类城市榜单上常驻的“纽伦巴东”,还是新加坡、洛杉矶等顶尖城市,都将文化气质的锤炼打造摆在重要位置。文化标识鲜明独特、文化产业引领全球、文化设施触手可及、文化人才活力迸发,是每个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上海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彰显人民城市精神品格,着眼于筑牢城市的根和魂,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具有红色基因、海派魅力、江南风韵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构筑人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三是数字治理赋能成为国际城市功能深化新抓手。数字技术正在全面重构城市治理模式,推动城市发展步入数字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呈现治理环境复杂化、治理诉求多元化、治理场景网络化的特征,需要多主体协同、信息均衡、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治理体系。当前,国际大都市都将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建设已呈燎原之势。上海以“两张网”建设牵引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政务数字化转型方面已位居全球前列。上海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牵引和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根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的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由资源、投资等要素向知识、创新、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转化。在创新驱动阶段,是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为主导推动城市发展。
一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动力结构是创新驱动。从国际经验看,发展转入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驱动,这是国际大都市功能提升的持续动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经济规模、对外联通、要素集聚等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大都市前列,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本质是各类要素的集聚地和节点枢纽,劳动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在此汇集、碰撞、融合与辐射。当前,城市发展动力结构已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创意、研发、文化等成为发展动力,推动城市从以要素驱动的外延式发展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转型。
二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要素响应是创新人才集聚。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的驱动,是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在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中,高级劳动力是决定城市整体升级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创新要素向大都市回归和集中成为明显趋势,创新人才(高级劳动力)集聚程度成为决定城市能级的关键因素之一。城市间的发展竞争已经转变成更为显性和直接的人才竞争。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以人才吸引企业和形成新兴产业集群。为此,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需要多层次创新人才,既需要人才链条中的“高峰、高原”人才,也需要数量更为庞大,支撑作用更为坚固,具有“大陆架、大平原”作用的“中坚人才”。
三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环境营造是场景品质优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多元,营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成为集聚创新创意人才、塑造城市发展新动力的钥匙。城市不是建筑物、基础设施的重复堆砌,而是由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创新街区组成。根据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城市是由特定的建筑、人群以及活动构成的有机场景,这是吸引和集聚创意人群并持续影响周围人群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聚焦大格局、大思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强化精细管理思维、强化数字手段应用,在激发创新活力、激发共建热情、激发治理效能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创新探索,发展出先行先试的上海经验。
一是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人才在哪里,哪里就有技术、资本、项目,有了好的项目就会有成功的公司。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维,遵循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本质,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培育开放、统一、公平的城市环境,建立更加有利于吸引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机制,聚焦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塑造人才发展软环境,努力把区位功能优势、文化服务优势、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吸引力,构建门类齐全、梯次合理、充分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体系。
二是激发人人共建美好城市的积极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就是要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服务群众的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相结合,在设施建设、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服务改进上下功夫,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系统合力,共建、共治、共享。通过集聚更多标杆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完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文化、科技、金融、生态融合发展的城市新空间,成为人人向往的创新创业场景。
三是激发数字治理的高效能。以科技之力驱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体城市的虚拟镜像,全面感知城市体征与治理需求,全面厘清和重塑政府各部门的治理权责与边界,全面整合人、财、物等现实治理资源,全面监测全过程动态数据与城市风险点,全面提升城市危机治理水平。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融合发展,推动应用场景迭代更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持续推进数字家庭、道路综合杆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建设试点,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万兆网基础设施,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联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