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美术馆“何谓海派”学术品牌的重要展览,“海上春云·唐云艺术展”正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持续热展之中。该展汇集80余件唐云珍贵作品与旧藏,首度全景式呈现唐云从自由艺术家到“海派文化旗手”的蜕变之路。
为了进一步挖掘展览背后的艺术脉络与人文精神,展览重要配套公教活动“笔墨意趣:走进唐云的花鸟世界”艺术对谈于近日举行。
此次对谈活动汇聚唐云先生家属、知名艺术家、学者及多位曾与唐云交往密切的后辈与学生,从艺术史、创作实践、收藏鉴定等多个角度,全面回顾唐云的艺术人生与海派精神,帮助观众理解海派文化在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轨迹。
唐云1910年出生于杭州,20多岁时便被誉为“杭州唐伯虎”。来到上海后,更是凭借敏锐的市场眼光迅速转向花鸟画的创作,并推动了小写意花鸟画革新的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唐云主动转型为“时代画笔”,不仅筹建上海中国画院、策划1961年首届“上海花鸟画展”进京展出,更积极撰文宣传力破“花鸟画是小画种”的偏见。展览让观众一探其如何以笔墨革新撬动海派花鸟画百年转型,在展览叙事中感知上海城市的品格特质。
对谈中,展览学术策划、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汤哲明从艺术史角度指出,唐云的艺术道路是一条从传统文人画向现代海派花鸟画转型的创造性路径。唐云融合元明笔墨与海派文化,创造出兼具文人意趣与市民审美的新范式,成功将花鸟画推向更广泛的群众视野。
海派画家杨正新作为唐云的学生及画院同事,回忆唐云为人豪爽、热爱交友、提携后辈的诸多往事。他特别提到唐云作画习惯——砚台、笔墨始终保持洁净,作画喜用旧墨手研,画面通透潇洒,晚年则更趋厚重。此外,唐云凭借非凡的鉴赏眼光为上海中国画院、美协等机构购藏大量艺术珍品,如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等,为国家留下宝贵文化遗产。
画家张渊回忆唐云鼓励她与兄长坚持艺术之路的往事,并展示唐云与其父亲张守成合作画作,传递出老一代画家之间深厚的友谊与艺术上的相互激发。唐云之子唐逸览代表家属致谢,并深情回顾父亲一生恪守祖父所赠砚台上的铭文精神,以画为生、勤耕不辍,将艺术融入生命的点滴实践。
著名美术理论家徐建融提出,20世纪海派艺术史有四大领袖人物,早期为吴昌硕、吴湖帆,50至80年代就是唐云,80-90年代就是程十发。“也就是说,唐云在20世纪中后期实际成为上海画坛的领军人物,其艺术与人格中的海派特质,体现为包容、创新、交友广泛且不分阶层、真诚待人的大家风范。”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展览学术主持陈翔在总结中表示,本次对谈不仅回顾唐云个人的艺术成就,更透过其案例深入探讨海派绘画在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动力与文化特征。唐云的小写意花鸟继承传统文人笔墨,又融入时代气息与市民审美,代表海派文化“多元兼容、创新求变”的精神内核。
据悉,“海上春云·唐云艺术展”将持续展至9月10日,期间中华艺术宫还将推出更多系列公教活动,持续深化“何谓海派”的学术研究与公众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