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在杨浦区总工会指导下,由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的首届“长爱工坊·匠心苗圃”职工子女夏令营,将课堂搬进了228街坊这座上海工人新村的“活化石”,一群“10后”孩子们踏上拥有70余年历史的老街坊,当起了“小学徒”,脚踏实地开启职业体验。当小小的手,触摸到旧时光的印记,一种叫“传承”的种子,就在心里发了芽。
和劳模面对面,踏上匠心传承之旅
“我以前不爱干家务,但朱阿姨手把手教我们叠袜子、叠裤子后,我回家就帮爸妈整理。妈妈直夸我,说我突然像‘别人家的孩子’了!”在结业仪式上,小营员高歆童有点不好意思,又难掩自豪。他口中的朱阿姨,是全国劳动模范朱春南,一位从家政行业成长起来的“生活大师”。
这场别开生面的“拜师”活动,正是夏令营的核心环节。在杨浦区职工服务中心,孩子们参观工会服务站点后,好奇地围着劳模朱春南,看到一件看似普通的衣服,在劳模的手中几经翻折,就变得棱角分明、整整齐齐。这堂课没有大道理,却直观地告诉孩子们: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专业”,就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作为活动承办方,杨浦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和长白新村街道总工会选择228街坊作为夏令营的重要地标,因为这里曾是上海第一代产业工人的家园,一砖一瓦都刻录着奋斗的年轮。
当孩子们走进工人新村展示馆,看到那些发黄的老照片、有故事的老式家具时,他们开始理解父辈祖辈口中的“不容易”究竟是什么模样。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在触摸和感受中变得温热。
尽管天气炎热,孩子们依然实地探访了228街坊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4号楼党群服务中心、睦邻集市、熊猫饭堂等地,进行打卡和探秘游戏活动,了解工人新村的历史,感受“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理解城市更新项目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夏令营,让小朋友能够收获到关于职业、关于工匠精神的一种传承。”长白新村街道总工会专职副主席陈超说,这个想法源于一次网格诉求征集会上的“微心愿”——双职工家庭希望能有托管班,让孩子们的暑假更有意义。“职工有需求,工会必须有回应。”于是,一场以职业启蒙为核心的夏令营应运而生。在这里,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便是读懂脚下这片土地的“匠心”从何而来。
从“角色扮演”到一次真正的精神“交棒”
如果说228街坊是历史课,那么夏令营的其他环节,则是一系列生动的“职业体验课”。
在职工服务中心,孩子们对着镜头当起“小主播”,体验了一把“说话要字正腔圆”的挑战;在街道图书馆,他们通力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将上百本图书准确归位,理解了什么是团队与效率;在长白新村街道融合“四中心”(延吉东路105号),他们“角色扮演”政务大厅服务志愿者、参加“乒乓接龙”“体质监测”“图书漂流”等志愿活动,探寻街道“融合中心”高人气的“流量密码”,理解、认知、感受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世界技能博物馆之旅也让孩子们收获匪浅。在270度的环幕影像中,从古代的榫卯结构到现代的智能制造,一部“技能改变世界”的精彩大片在眼前上演。他们惊叹于先辈的智慧,也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百工百业。
这些看似“玩乐”的体验,正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家长吴先生感触颇深:“以前催着他做作业都费劲,参加活动后,他开始自己定目标、做计划,对感兴趣的知识会主动去查资料研究,时间管理能力和主动性都强了很多。”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正是“工匠精神”——专注、探究、精益求精——在孩子心中萌发的最好证明。
一场夏令营终将结束,但一颗种子已经埋下。在结业仪式上,一面印有“长爱工坊·匠心苗圃”的旗帜,被郑重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更像是一次精神的“交棒”。
“未来,我们希望‘长爱工坊·匠心苗圃’这个品牌活动能走出暑假,延伸到日常,联动校区、园区和社区,让孩子们能体验到更丰富的职业元素。”陈超告诉记者,职工家庭也对这个品牌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期待满满。
从最初为“小候鸟”解决假期难题,到如今为更多职工子女打开一扇认知社会的大门,工会“娘家人”的这份关怀,正变得更深远、也更温暖。可以想见,多年以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无论他们身处何种岗位,这个夏天在老工房里收获的对劳动的敬畏、对专业的执着,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