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房可圆 > 文章详情

党建引领物业治理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党建引领社区“智”理,“民情二维码”巧解改造烦忧

转自:房可圆 2025-08-26 15:13:50

一码联通民情民意,一键驱动治理升级。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的密云路居民区“美丽家园”改造中,一枚小小的“民情二维码”,成为党建引领下提升物业治理效能、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的有效支点,巧妙化解了改造难题。该模式也正逐步向辖区其他社区推广,不断助力实现“指尖监督”与“掌心反馈”无缝衔接的新时代社区治理新图景,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智”理提供了可复制性经验。

背景与起因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的密云路居民区始建于1987年,是典型的房龄逾30年的老旧社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生活。2024年3月,小区正式启动“美丽家园”综合改造工程,家园焕新成为居民的殷切期盼。然而,伴随着大规模施工的陆续推进,噪音扰民、建筑垃圾堆积、临时占用车位空间等问题集中爆发,传统依靠电话咨询、居委会面谈、多方协调转至施工方处理的模式无法高效解决问题,存在沟通效率低、问题追踪难、处置不及时等弊端,易引起矛盾持续发酵和群体投诉。12345热线关于密云小区“美丽家园”施工引起的问题工单一度高达每月超30件,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推动治理提升迫在眉睫。

做法与经过

面对这一难题,四平路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多格合一的机制优势和居民区党总支的在地优势,以“美丽家园”施工为契机,创新推出“民情二维码”作为破题之策。

平台搭建,民情诉求“码”上说。以“最小投入、最快响应”为原则,密云路居民区党总支依托便捷易得的免费二维码生成工具,创建了针对“美丽家园”工程问题的在线信息收集表单,生成唯一“民情二维码”。通过全面覆盖所有楼道微信群,实现“一码在手,反馈无忧”。居民无论身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只需随手扫码,简要填写表单信息,即可快速、便捷地反馈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诉求,大大降低了居民的参与门槛,确保了民情民意的即时通达,为问题后续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保障,分类处置“码”上应。为了合理处置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提高诉求响应效率,密云路居民区党总支建立了科学的分类处置机制,一是将收集到的诉求统一导入共享文档平台,形成动态更新的“民情数据库”;二是根据问题的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将诉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为问题精准派发、高效处置提供依据;三是设置了一套完整的状态标签体系,实现问题全流程、跟踪式管理,包括“未处理”“处理中”“完成”“无法处理”“撤回”等8种状态标签,通过对问题的处理阶段和最终结果进行清晰标注,要求责任方及时更新处理状态,并在备注栏详细说明处理过程或无法解决的原因,实现处置全程透明、责任可溯。

多格合一,疑难问题“码”上解。针对“民情二维码”平台汇总的共性难题与复杂个案,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效能,四平路街道第一综合网格依托网格工作站,定期牵头组织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及施工方召开“美丽家园”项目推进会暨问题解决协调会,对共性和疑难问题集中研判、深挖根源、协调资源、明确责任、限时处置。“民情数据库”共享文档链接也定期发布在由街道工作人员、施工负责人、工程监理、物业公司、业委会代表组成的“美丽家园”专项工作群内,确保所有相关方能实时掌握问题清单、处理进展和责任归属,打破了跨部门的信息壁垒,凝聚协同合力,做到问题“动态清零”。

流程闭环,精准治理“码”上处。“民情二维码”按照“扫码登记、及时受理、更新进度、及时反馈”四步流程,通过线上时时调度办理情况,线下会议商办、电话催办,确保诉求解决情况持续跟踪,推动施工管理提质增效。如,某居民在“民情二维码”反馈天井顶部在脚手架拆除过程中被砸损,导致漏水,街道第一综合网格和密云路居民区发现诉求后,立即推送至“美丽家园”专项工作群内,施工队负责人即刻派员现场核查,确认属实后在平台更新状态为“处理中”。经紧急调度防水材料与工人完成破损修复与防水层铺设后,施工方将问题状态更新为“完成”,居民通过平台留言确认漏水问题解决,这一系列操作流程,完整呈现了“居民扫码—多方联动—处置留痕—结果反馈”的精准、闭环的治理成效。

成效与反响

“民情二维码”的深度运用,有效践行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密云路居民区“美丽家园”改造工程注入了强大动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激发居民参与,“主人翁”意识迸发。二维码的便捷、快速操作使施工问题反馈从“少数人发声”变为“大多数人行动”。改造期间,累计收到有效意见建议457余条,年轻群体参与度显著提升。同时,大幅减少了12345热线投诉的风险隐患,2025年5月,市民满意度达到改造以来的最高值82.86%,切实推动诉求响应“加速度”,提高了小区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驱动工程提质,小区环境“焕新颜”。平台收集到的高频、共性问题为工程提质提供了改进方向,垃圾堆积、车辆占位等各类诉求解决率92%,大多都得到了快速响应和处置。“民情二维码”的推行,有效保障了改造工程稳步推进,目前已顺利进入后期收尾阶段,最大程度化解矛盾于萌芽,小区环境秩序得到有效改善,让“美丽家园”改造项目更“接地气”,改造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创新治理模式,社区“智”理效能跃升。依托数字化工具,“一码通办”平台通过扫码上报与共享文档协同模式,以在线平台集成信息、诉求精准分级、状态全程跟踪、责任归属明确等举措,推动以“智”赋能治理创新,切实打通了改造过程中的治理堵点,让居民的服务体验更加高效、便捷、透明,实现了“码上办”到“幸福住”的治理效能转化。

经验与启示

“民情二维码”的实践生动证明了面对老旧小区的更新任务,只有直面痛点、创新工具、强化响应,方能将“民生工程”真正办成“民心工程”。

坚持党建引领是核心主轴。面对改造过程中涌现的矛盾和问题,成功推出“民情二维码”,关键在于发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优势,以“智”赋能社区治理、创新方式、破解难题。街道综合网格和居民区党总支主动作为、统筹资源、搭建平台,将既有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高矛盾调处的能力,精准回应了群众的“急难愁盼”,这也是“美丽家园”改造项目平稳落地的根本保证。

依托数字赋能是破题密码。作为数字化工具的有效应用,“民情二维码”将功能锚定在化解施工环境矛盾上,通过即时上传、精准定位、过程留痕的全流程机制,实现了诉求表达“零时差”、问题处置“加速度”、责任归属“透明化”,有效破解了传统治理模式的痛点和难点,也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度、深度与温度。

共建共治共享是活力源泉。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同。在街道综合网格和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鼓励居民“码上监督”,引入“多方微协商”,让居委会、业委会、施工方等相关方分析研判、明确责任、高效处置,将单向的管理变为双向的协商,这一做法有效纾解了对立情绪,凝聚共建合力,真正落实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机制联动闭环是关键保障。技术工具只有与强有力的执行机制同频共振、形成闭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民情二维码”的推行中,清晰的职责分工、高效的诉求分派流转规则、严格的限时响应与反馈要求,这一环环相扣的流程是确保“码”有回音、事有人管的机制保障。目前,已成为小区居民反映诉求的首选渠道,这种模式也正逐步向辖区其他社区推广,内容将不仅局限于“美丽家园”改造,助力民意更加畅通、服务更加贴心,使“民情二维码”更具生命力和实效性,成为驱动老旧小区更新和善治的重要法宝。

来源:上海杨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