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青春上海 > 文章详情

刚刚,上海颁发重磅奖项!206项(人)获奖,年龄最小的1993年出生→

转自:青春上海 2025-08-26 13:43:22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月26日上午举行,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06项(人),吕西林、马大为两人获得最高奖励——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获奖者中有前辈有年轻人

以基础理论成果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产业重大应用标杆典范,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特色。获奖者中,既有深耕科研事业数十年的前辈,也有在前沿领域不断创新的年轻人。

两位科技功臣奖获奖者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兼具原创性与应用导向,在产业领域实现重大应用,引领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

吕西林
同济大学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吕西林,同济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研究,构建了面向性能化和可恢复性的抗震理论与方法,建立多层次的结构非线性力学模型,主持完成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的抗震研究工作。研发了多种消能减震装置与控制技术,成果应用于上海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工程,显著提升了我国高层建筑抗震水平。开发的建筑移位改造技术应用于上海音乐厅、上海玉佛寺等文保建筑平移工程,使历史文化建筑得以有效保护。担任两本SCI期刊主编,汶川地震后创办了10届“光华国际学术论坛”,扩大了我国在结构抗震领域的国际影响。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研究,发展了Ullmann-Ma反应,解决了碳-杂原子键构建的百年难题,为合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相关工作在制药行业得到了多次工业化应用或者深度开发;开创了系列重要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的高效合成,解决了最具合成挑战的抗肿瘤药物曲贝替定的制备难题;发现了用以治疗渐冻人症/阿尔茨海默等疾病的2个RIPK1抑制剂候选药物,授权美国/中国医药公司开展后续新药开发。先后荣获美国化学会亚瑟·科普学者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为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其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青年科学家获奖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比为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82人,占比达43%,年龄最小的1993年出生。激励青年科学家勇闯“科学无人区”,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突出成就,同时体现科普范式跃迁,迈向多元互动与精准传播阶段。

10位在基础研究、技术与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获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其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钱小石  

上海交通大学

长期从事铁电、电介质功能材料及多功能器件的研究。

肖俊杰  

上海大学

长期从事心力衰竭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研究。

王文涛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长期致力于激光尾场电子加速和新型辐射源的研究。

张鹏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围绕“难治性肺癌”开展精准治疗与机制研究。

李博峰  

同济大学

长期从事卫星精密定位与多源融合综合PNT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杨强  

华东理工大学

围绕高压、易燃和强腐蚀等苛刻条件下工业废水处理难题开展研究。

刘珅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围绕肌腱粘连治疗中防粘连材料植入引发的“炎性疼痛-疗效不佳-粘连复发”临床难点开展深入研究。

朱美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面向高端激光装备等领域需求,开展激光薄膜技术研究和高性能激光薄膜元件研制工作。

张登松

上海大学

围绕非电行业复杂工况烟气氮氧化物低温催化净化的关键科学难题开展研究。

张磊  

上海频准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聚焦量子科技和先进工业应用对精准激光器的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及产业化工作。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位

获奖项目体现前沿创新与产业融合

获奖项目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展现出上海近年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初步成效,尤其在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突破重大原创理论研究方面,有效提升全球影响力。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强化基础研究组织化实施和多元投入,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引导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持续扩大“探索者计划”实施范围,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在本年度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去年相比显著增加,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均展现出良好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前景。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研究工作有望实现植物生物学领域“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梦想,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王二涛破解了“为什么豆科植物能结瘤固氮”这一百年难题

获奖项目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以高价值专利为支撑,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布局,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其中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如特等奖项目“空间站对接与转位机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了我国空间对接新方法、对接转位新装备,实现了航天核心技术与装备重大突破;一等奖项目“面向高功率储能应用的双高混合型器件关键技术”,破解高容量储能与高功率放能“强制约”的世界级难题,实现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的成功应用。15项项目中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空间站对接与转位机构获上海技术发明特等奖

获奖项目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成果转移转化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97项科技进步奖项目助力多个产业领域升级,其中关乎人们衣食住行的民生领域项目涉及交通运输、医学健康、农林食品、市政工程、文体科技、资源环境等57项,占比59%。高等级奖项成果均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如一等奖项目“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三年销售收入38亿元,税收3.5亿元;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新药——呋喹替尼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全球范围的“小分子、大品种”原创新药。

位于浦东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新药呋喹替尼

此次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人均为国际知名科学家,科研成就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机构或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突破地域与学科壁垒,推动技术融合与资源互补。其中,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院士是德国和欧洲人工智能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与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合作组建上海人工智能攻关组,共同开拓“以数明律、以律定城”的智能规划理论体系;苏磐石教授是全球公认结构工程和力学领域的美国知名专家,长期与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团队合作,共建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创办地震工程领域知名的光华国际学术论坛;卡罗拉·维努埃萨教授是国际享有盛誉的女性免疫学家,与仁济医院合作建立中澳个体化免疫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与转化,取得多项国际引领性突破。

点击这里查看完整获奖名单

向获奖的科技工作者们致敬

撒花祝贺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部分来源:上海发布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

向优秀科技工作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