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切实增强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干字当头、奋力一跳,以务实行动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从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到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从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从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紧密结合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是上海在深化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之路上需要正面回答的一道道时代命题。
从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来看,上海科技工作者们正以自信昂扬的斗志、勇为尖兵的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国家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出最大的智慧与努力。
夯实基石:人才高地之“高”与
国际合作之“深”
多年来,上海坚持国际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杰出人才培育并行,坚持战略科学家引领与青年科学家开拓并重。如今,上海已经构建起一支良性提升、竞争合作的科技创新梯队,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夯实了基础。在2024年度上海科技奖中,科技功臣、杰出科技青年、外籍科技人才的“铁三角”组成,不仅彰显了上海人才高地之“高”,更体现出上海国际合作之“深”。
剑指科技创新策源,上海青年科学家勇于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勇闯“科技无人区”。此次科学家获奖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比为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82位,占比达43%,年龄最小的为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胡凤鸣。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钱小石在凝聚态相变制冷与自主驱动交叉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推动了变革性固态制冷技术的零碳化、小型化、轻量化,在固态电卡制冷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张磊博士作为频准激光公司创始人,瞄准量子科技和先进工业应用对精准激光器的需求,带领团队攻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60余款高端精准激光器的自主研发制造。
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是上海科技发展的一张名片,引入国际知名科学家,与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机构或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将助力全人类科技进步。此次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院士是德国和欧洲人工智能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与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合作组建上海人工智能攻关组,共同开拓“以数明律、以律定城”的智能规划理论体系;苏磐石教授是全球公认结构工程和力学领域的美国知名专家,长期与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团队合作,共建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创办地震工程领域知名的光华国际学术论坛;卡罗拉·维努埃萨教授是国际享有盛誉的女性免疫学家,与仁济医院合作建立中澳个体化免疫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与转化,取得多项国际引领性突破。
勇为尖兵:着眼“未来”科学
啃“当下”技术硬骨头
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上海既要服务国家战略,着眼于“未来”的前沿科学与颠覆性技术,也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啃下“当下”的技术硬骨头。在2024年度上海科技奖中,这两个赛道上活跃着上海科技工作者的身影。
此次56项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2023年度23%相比有显著增加,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获奖自然科学项目展现出极高水准,代表了基础研究的最前沿。在18项自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正刊或子刊上,占论文总数的1/4,凸显国际影响力。例如,“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机理”项目,建立了菌根共生营养交换的理论框架,改变了长久以来“糖营养”的认知,同时揭示豆科植物根瘤器官发生及演化的分子机制,回答了“为什么豆科植物能结瘤固氮”这一百年难题,为提高豆科植物固氮效率和推进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肝癌免疫微环境耐受特征和免疫治疗新策略”项目,构建了肝癌精准免疫分子分型系统,挖掘了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为我国乃至全球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这得益于上海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从2021年的9.77%上升至2023年10.6%。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上海科技工作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此次技术发明奖的获奖名单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被上海科技力量一次次突破。其中,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如特等奖项目“空间站对接与转位机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了我国空间对接新方法、对接转位新装备,实现了航天核心技术与装备重大突破;一等奖项目“面向高功率储能应用的双高混合型器件关键技术”,破解高容量储能与高功率放能“强制约”的世界级难题,实现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的成功应用。
铸就创新链: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与
科技产业融合之路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科技与产业融合,一条功能完善、运行流畅、动能澎湃的创新链,是国际科创中心的“标配”。从此次获奖项目来看,这样的一条创新链正在上海逐渐打磨形成。从创新策源到高端产业的转化之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融合之路,在2024年度上海科技奖的获奖项目中不断延伸。
把纸变成钱,让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上海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持续发力科技成果转化。在2024年高等级获奖成果中,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占比54%,显示半数以上的项目将实现成果转化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例如,“低露点固体吸附高效除湿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实现了-60℃以下低露点干燥空气高效制备,使得中国锂电行业的国产除湿机组市场占有率达70%;“新一代钛硅分子筛Ti-MOR创制及其酮氨肟化绿色催化技术与工业应用”项目,推动了原创性己内酰胺生产工艺的发展,助力己内酰胺和丁酮肟等重要化学品的行业发展。
企业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所在。此次获奖项目共有完成单位686家,其中各类企业单位336家,占比约49%;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中,各类企业共38家,占比20%。例如,“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实现了国产高性能PET/CT与PET/MR的产业化推广,PET/CT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连续8年第一;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新药——呋喹替尼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全球范围的“小分子、大品种”原创新药。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嘉源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