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鲐背老人突发脑梗,神经内科团队极限操作,护其平安

转自:上海宝山 2025-08-26 13:40:57

鲐背老人

突发疾病

右侧肢体完全瘫痪

伴言语不能1小时

从偏瘫失语到生活自理

60分钟血管再通+康复治疗

神经内科团队极限操作,护其平安

超高龄老人突发脑梗偏瘫

“卒中绿色通道”抢生机,5分钟确诊

96岁高龄的蔡老先生因突发“右侧完全瘫痪伴言语不能1小时”,在保姆的陪同下由120紧急送至我院抢救室。急诊科迅速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神经内科脑卒中团队在联系家属的同时,陪同老人进行脑CT检查,仅用5分钟便完成检查,确诊为“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

进退两难

只为“一线”生机

患者既往有脑出血病史,无法进行溶栓治疗,介入取栓是唯一能挽救脑组织的方法。卒中团队为患者进行多模高级影像筛查后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若不及时开通血管,患者将面临永久瘫痪甚至死亡,同时灌注CT显示:左侧大脑半球大片低灌注区,核心梗死面积约为13ml,可挽救的脑组织达94ml!

脑灌注检查结果

这部行驶了96年的“老爷车”,发动机(心脏)和管道(血管)都极度脆弱,手术风险极高,但保守治疗预后极差。进退两难之际,卒中中心副主任王建民仔细查阅病史后,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决定给老人搏取一次康复的机会,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机械取栓术”。

神经内科团队极限操作彰显技术硬实

片刻间,导管室、麻醉科已经全部准备到位、严阵以待,虽然高龄老人的血管严重迂曲,但王建民副主任带领的卒中团队快速克服困难将导管精准送至闭塞血管处,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上干完全堵塞,团队采用“抽吸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技术,历时60分钟成功取出暗红色血栓,实现血管完全再通。

多学科协作,从手术台到康复的全程守护

术后,老人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脑水肿监测、血压管理等重症管理。

术后第1天:老人右侧肢体肌力从0级(完全瘫痪)恢复至3级(肢体能在床上抬起),神志清楚,成功去除气管插管。

术后第2天:老人转入神经内科病房继续后续治疗;同时联合康复科制定“早期床边康复计划”,包括被动关节活动、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等。

术后第3天:老人可进行简单应答。

术后第5天: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能在搀扶下站立。

术后第10天:老人已能独立进食、行走、活动,卒中评分量表(NIHSS)从入院时的19分降至1分(0-1分:正常或近乎正常)。

患者正在医生陪同下,进行康复训练

短短10天,蔡老先生从肢体偏瘫失语,恢复到能够生活自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最终在仁和医院脑卒中团队的精准诊疗与多学科的联合治疗下,画下圆满句号。

中国医师节,最好的“礼物”

中国医师节那天,蔡老先生顺利出院。家属紧紧握住医生的手,眼中满是感激:“多亏你们的不放弃,及时的救治,老爷子才能健健康康回家,未来的生活更是有了‘质量’!”

这位曾因突发脑梗陷入“右侧完全瘫痪伴言语不能”的超高龄老人,如今不仅能进行交流,还能够独立行走,这份来之不易的康复,成了神经内科卒中团队收到的“最好礼物”。

神经内科卒中团队提醒:脑梗死救治“黄金24小时”

急性脑梗死救治需把握“黄金24小时”时间窗。“每延迟1分钟,脑细胞死亡约190万个。”呼吁公众牢记“FAST”口诀(Face脸歪、Arm手臂无力、Speech说话不清、Time及时送医),一旦发现疑似症状,立即拨打120并前往具备介入治疗能力的卒中中心。

“7×24小时”的专业守护

仁和医院神经内科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完善的急救体系,制定标准化的“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并组建了一支专业过硬、响应迅速的“7×24小时”卒中团队,以“分秒必争、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为区域内脑血管疾病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用专业与责任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脑梗死启示录

术可行性

机械取栓在高龄患者中血管再通率达85%~90%(与年龄较轻患者接近),但需严格筛选适应证(如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基础状态)。

年龄非绝对禁忌

最新指南如《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中未设定具体的年龄上限,强调以“组织窗”替代“时间窗”,通过多模态影像评估缺血半暗带,延长救治窗口。“年龄窗”非绝对治疗禁忌,通过对患者缺血情况、平时生活状态、家属意愿、患者其他脏器综合情况等整体病情的全面科学评估来指导精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

康复潜力被低估

高龄患者脑神经可塑性仍存在,术后早期康复(如被动关节活动、气压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编辑:陆天宇

资料: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订阅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