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孩子们的“逆袭”之路,藏在这家社区医院的“预防答卷”里→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8-26 11:42:12

近日,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的玻璃门被轻轻推开。抱着孩子的母亲满眼笑意、神情激动,手里攥着一面“德医双馨妙手回春 济世怀仁誉满杏林”的烫金锦旗。

这个夏天,曾被断言“可能终身需要看护”的早产儿“小六一”,被静安区一所公办幼儿园的普通班正式录取,成为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来临前,最动人的“预防答卷”。

从“被拒收”到“入托班”的27周早产儿

“4月初第一次来的时候,他连抬头都费劲,脑电波报告上的异常放电提示,发育落后至少半年。”中心主管康复技师于娜还记得这个27周早产儿初到中心的样子:趴在检查床上像只脆弱的小猫,稍一挪动就哭闹不止,极其敏感。彼时,家长已带着孩子跑遍多家医院,得到的回复多是“情况复杂,我们收不了”。

转机始于中心3月底举行的一场孤独症宣传日活动。那天,活动特邀的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的王红兵主任现场评估后,建议启动早期干预:“0—3岁是黄金期,社区离得近,能帮家长把训练落到实处。”

接下来的4个月,社区康复科成了孩子的“第二摇篮”。于娜和团队设计了针对性方案练俯爬时,她趴在地上,用玩具引导孩子像小青蛙一样蹬腿;在巴氏球上练坐位平衡,孩子像坐不稳的小企鹅时,她就跪在旁边用手轻扶腰背

“最开始他连手都不愿撑地,现在能追着球满地爬。”于娜翻开手机里的视频,画面里的孩子笑得灿烂。

8月14日,家长带着幼儿园录取通知书来报喜时,特意提到孩子入园前的评估:“老师说他的模仿能力、大运动都跟上了同龄孩子,这在半年前想都不敢想。”

一张儿保筛查表背后的“闭环守护网”

在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不少孩子的康复故事,

都始于一张薄薄的筛查表。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异常’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中心儿保科医生石婷拿出一本厚厚的筛查登记本,最新一页记着9月龄宝宝瑶瑶的情况:听力筛查时对声音毫无反应,抓握玩具时手指总捏不拢,俯卧时哭得撕心裂肺,DDST筛查显示7项精细动作延迟

石婷立刻启动流程:当天开转诊单,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对接上海市儿童医院,指导家长线上预约优先就诊,第二天就完成“发育迟缓”确诊;回社区后,于娜根据三级医院的“家庭康复指导单”,制定了针对性方案——用摇铃引导追视,把积木放在指尖练抓握,每天趴在巴式球上适应俯卧。 

“我们就像串珠子的线。”中心主任孟琼说,“社区先筛、上级确诊、回社区康复、定期随访,这个闭环不能断。”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心通过闭环流程共筛查出5名发育异常儿童。其中1名经上级医院确诊为发育迟缓,已转入社区康复体系接受针对性干预;其余4名虽未达到病理诊断标准,但儿保科均已纳入专项记录,由儿保科定期随访。在下次儿童保健体检时,将重点监测这些孩子的发育指标,对落后于同龄儿童的项目,同步指导家长开展针对性家庭干预,确保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都能被持续关注。

儿童康复师的“腰托与守护”

于娜的办公抽屉里,

除了康复方案,

总躺着一副腰托。

“给孩子做训练,弯腰、跪地是家常便饭。”她笑着说,前不久为了教一个排斥俯卧的孩子抬头,她趴在垫子上示范了20分钟,起来时腰都直不起来,靠腰托才撑完下午的课。

这样的“辛苦”,

藏在每个训练细节里。

为自闭症儿童小石头做康复时,她常跪在垫子上,把“握勺—送嘴”拆成12个小动作,反复指导;孩子刚来时走路像“小醉汉”,她就弯腰扶着他的胳膊,一步一步挪;就连晚上8点,家长的微信里还会收到她的视频:“今天练抓遥控器,练手指力量,记得多夸夸他。”

前不久,看到小石头骑着小自行车神采飞扬的样子,于娜鼻子有些发酸。“那一刻,回忆起孩子刚进来时走路还摇摇晃晃的样子,会觉得腰上的酸痛、手腕的腱鞘炎,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于娜的手机里存着70多个家长的联系方式,每一个备注都藏着牵挂。其中,有一名五年级学生,因病毒性脑炎后遗症导致一侧手功能受损。“他从幼儿园就跟着我康复,现在不仅能写字,还能帮妈妈择菜。”于娜翻出孩子的近照,眼里满是骄傲。

三年行动收官:社区成为残疾预防“主战场”

对特殊儿童家庭来说,

“距离”是康复路上最大的坎。

小石头的父亲最懂这种滋味:“以前跑市区医院,单程1个半小时,孩子累得直哭,我们光整理检查报告就攒了半箱子。”转至家门口的社区康复科后,一切变了样。步行5分钟即达的距离,让孩子每周一、三、五的康复从不间断。

这种“近在咫尺”的优势,

正是社区医院的独特力量。

“大医院需要就诊的孩子太多了,一节课20分钟,孩子刚适应就结束了,”于娜说,“我们能花10分钟让他熟悉环境,20分钟陪他爬,重复数十遍教他扣扣子——40多分钟的课程精准到每个动作,这样才能让家长看到进步,更愿意坚持。”

今年3月的一次宣传活动上,小石头坐在电子琴前弹奏《茉莉花》,旋律虽生涩,却让台下家长红了眼眶——这个曾连勺子都握不稳的孩子,正一步步融入世界。

作为上海市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基地”分中心、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之家”,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正是静安区残联与卫生健康委联手推进残疾儿童康复的缩影。

今年是上海市残疾预防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该中心儿童康复服务人次从每年200多增至半年500多,增幅达150%。在这里,符合条件的孩子在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后,还能享受市残联的补贴政策本市户籍或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残疾儿童,凭“阳光宝宝卡”、有效康复训练发票等凭证,可享受每年最高1万至2.4万元补贴,实报实销这让“康复有成效、费用有保障”的闭环服务,切实减轻家庭负担,温暖每个特殊儿童家庭。

“社区医院离家庭最近,最能守住残疾预防的‘最后一公里’。”

静安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徐浩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残疾人“康复之家”建设,推广“彭二经验”,让更多社区医院结合区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成为残障儿童康复、老年致残疾病防治、全人群心理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坚强阵地”。

夕阳穿过康复科的玻璃窗,在训练垫上投下暖融融的光斑。这一天,于娜牵着即将入托的孩子练习走路;结束后,她又跪在垫子旁,手把手教另一个孩子用勺子,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打基础;傍晚下班后,她的微信对话框里,还在给家长发送当天的训练要点视频……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刚刚过去,这些寻常又温暖的画面,正是对“预防”二字最鲜活的注解:不必等待奇迹,而是用日复一日的专业守护,为每个孩子铺就走向正常人生的可能

记者:彭旭卉

编辑:梁慧
封面图: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