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肝癌免疫微环境耐受特征和免疫治疗新策略
主要完成团队
项目背景介绍
肝癌是我国第四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第二,五年生存率仅18%。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免疫单药治疗的疗效差且个体差异大。该项目聚焦肝癌免疫治疗瓶颈,系统解析免疫耐受机制,提出精准分型与联合治疗策略,推动肝癌治疗迈入新阶段。
取得创新成果
精准分型揭示肝癌免疫耐受新机制:首次借助蛋白基因组学构建肝癌“代谢-免疫-增殖”精准分子分型系统(复旦分型),揭示各亚型特征和预后差异。针对预后最差的增殖型患者,发现抗血管生成治疗可重塑免疫微环境,突破免疫治疗耐药瓶颈(Cell 2019)。Nature等杂志高度评价本研究发现的激发抗癌免疫应答新机制是肝癌治疗的潜在突破口。解析肝癌抗原谱系及其特异性免疫应答,提出包括肿瘤-睾丸抗原和新抗原等的免疫治疗策略(J Hepatol 2020)。
肝癌微环境时空特征和免疫逃逸新亚群:系统刻画原发-复发过程中癌细胞(“种子”)和免疫微环境(“土壤”)的时空演化规律;发现功能失调的CD161+CD8+ T细胞是复发过程中免疫监视失效的关键亚群;揭示复发肝癌细胞通过新抗原编辑和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双重机制实现免疫逃逸(Cell 2021),本研究被国家自然基金委评为2021年优秀成果,Nature等杂志评述本研究阐明了早期复发性肝癌的免疫逃逸新机制。
肝癌免疫一线治疗和转化治疗新策略:基于基础研究成果提出并临床证实“PD-1单抗联合VEGF单抗”治疗方案使中晚期肝癌患者死亡风险下降43%,成为首个国家批准的肝癌免疫联合一线治疗方案(Lancet Oncol 2021);同期首次报道了15.9%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接受免疫联合治疗后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Liver Cancer 2021),韩国肝胆胰协会Ho-Seong Han主席称该研究提示可将手术切除的适应证扩展至早期以外的患者;并基于此牵头制定了国际首部肝癌转化治疗专家共识。
项目团队在Cell、Lancet Onc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4篇为ESI前1%高被引论文,被Nature、Nature Reviews系列期刊亮点评述,增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等7个临床指南和10项专家共识,创立的肝癌免疫治疗新策略已广泛临床应用并显著延长患者生存,为全球肝癌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4年度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创新应用
主要完团队
项目背景介绍
我国每年超声诊疗次数超20亿人次,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存在“技术简单、效果不一、装备单一、理论滞后”等瓶颈问题,亟需开展技术、策略、装备、理论等方面的创新。该项目针对以上关键共性问题,通过10余年的持续攻关收获许多创新成果。
取得创新成果
创建融合影像、定量超声造影、超声人工智能等超声诊疗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术前诊疗精准性并扩展了适应证。大幅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降低了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的不必要穿刺率。建立肝癌消融术后安全边缘评估新方法,显著提升超声对安全边界描绘准确率,降低了术后复发水平。
研发系列创新诊疗方法,开展前瞻队列研究验证,获得高级别循证证据,推动中国原创超声诊疗策略纳入30余部国际指南。
原研系列国产超声诊疗设备,满足针对性临床需求,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基于创新理论发现肿瘤表观遗传标记物并用于临床,建立影像-细胞-基因诊断新模式,解决甲状腺细胞学不确定结节和滤泡性肿瘤诊断的世界难题。联合声动力学及基因编辑技术。
建立原创新型治疗方案,高效清除原发和转移肿瘤。
牵头制定《肝移植超声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执笔《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版)超声部分。项目共完成超声诊疗逾100万例,主要诊断和疗效指标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超声诊疗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24年度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调控
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团队
项目背景介绍
麻醉学的进步,使危重症患者如脓毒症、疑难肿瘤等手术已不再被视为手术禁忌,但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仍然是危重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该项目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并进行转化。
取得创新成果
揭示脓毒症手术患者创伤应激诱发免疫稳态失衡致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提出治疗新策略:针对脓毒症患者围术期手术创伤和应激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机制不清,缺乏干预策略的问题,揭示脓毒症手术患者创伤应激诱发免疫稳态失衡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明确NETs是脓毒症患者创伤应激的早期临床干预靶点;建立并推广术中持续输注利多卡因调节免疫稳态改善脓毒症患者围手术期预后的麻醉策略。
揭示危重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应激诱发免疫异常促进术后肿瘤转移的机制,提出治疗新策略:针对手术创伤应激引起免疫功能障碍、造成肿瘤危重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问题,阐明肿瘤危重症手术患者创伤应激通过代谢途径介导B细胞免疫异常促肿瘤转移的免疫代谢机制;通过创新危重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模拟禁食方案,调控免疫稳态失衡,改善患者中远期预后。
揭示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创伤应激诱发顽固性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机制,提出综合管理新模式:针对临床危重症患者术后疼痛管理难题,揭示围手术期手术创伤应激诱发顽固性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机制,构建并推广多个危重症患者疼痛综合量化测评体系,实现多模式、智能化围术期疼痛管理一体化策略,有效提高了危重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该项目建立的策略已应用于全国200余家医院,治疗患者50多万例,改善了预后。授权专利50余项,形成指南共识 11 项,发表SCI论文 274 篇,影响因子(IF)> 10分 20 余篇,单篇被引最高 466 次,举办国家/国际级会议和学习班10余项。
2024年度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主要完成团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二完成单位)
核医学科 石洪成教授(第三项目完成人)
项目背景介绍
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是当今最尖端的医学影像设备,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我国完全依赖进口,导致设备价格高昂,普及率极低,严重影响国人对疾病诊疗的需求。实现该领域自主创新对 “健康中国 2030” 及我国医疗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该项目是“产学研医”的典型示范,项目不仅攻克了多模态分子影像全部核心技术,通过构建 “关键原材料 - 核心部件 - 整机系统 - 临床应用” 创新链,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石洪成教授团队对先进装备的探索性临床应用,不仅使得性能持续优化和完善,而且通过数十篇系列性研究,凝练了二篇国际专家共识,为中国智造在全球的标准化应用填上浓重一笔。该项目不仅填补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更实现国际引领,取得跨越式发展。
取得创新成果
攻克PET关键原材料,创新数字PET探测器关键技术。独创光子探测结构、超长轴向视野探测器技术,突破晶体材料、探测器专用芯片、高精度TOF测量等技术,解决了PET探测器卡脖子问题,实现该技术的全球引领。
突破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一体化集成技术,研制出世界首台全身PET/CT及国产首台PET/MR等创新产品。攻克多单元拼接、跨单元符合、分布式数据处理、电磁兼容和可靠性等一体化集成关键技术,建立我国首个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自主制造体系。
突破PET图像重建关键技术,首创人工智能低剂量重建技术。创新了高清精准重建、AI低剂量重建、运动伪影消除和全身动态重建等技术,实现超微精细成像。
率先建立全身PET/CT肿瘤成像新方法和全身动态成像药物研究范式,实现精准诊疗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制定国际首个全身PET/CT肿瘤成像专家共识,实现全身药代动力学、非侵入性治疗药物靶点表达评估等药物诊疗创新研究。
项目获发明专利 270 项,发表论文 380 篇,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3 项,FDA和 CE认证12项。完成全球装机500余台,直接经济效益超 59 亿,实现国内市占率从0 到第1的跨越。获评2018全球十大科技突破、上海专利奖一等奖等殊荣,被国际顶级期刊杂志、央视《强国基石》、《超级装备》等专题报道。该项目使我国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从完全依赖进口转变为技术领先,重构国际产业格局,实现科技巨大进步的同时形成重大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