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十四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外冈镇的王海铭成为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家具修复制作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位于嘉定城区的一间工作室里,王海铭正全神贯注地修复一张明式圈椅。手中的刻刀在质朴的木料上勾勒出流畅的纹路,木屑如时光般静静飘落,“沙沙”的雕刻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工艺传承。作为木匠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王海铭自幼浸润在木艺氛围中,他系统学习了传统家具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及修复技法,从选材开料到雕刻上漆,每一步都力求“精雕细琢。”
王海铭告诉记者,古旧家具的修复其实比做一件新家具更难。有的老家具甚至只有残破的局部,要修复一件古家具,就要尽量恢复其原来的模样,最起码要了解古家具的历史背景,然后根据古家具破损程度推测其年代,最后才能找准材料和技法进行修复。多年以来。王海铭深入研究明清家具形制,参与多个修复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积淀为深厚的技艺底蕴。“老家具传承了上百年,留存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印记,我们有责任把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王海铭说。
据悉,传统家具修复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项技艺融合了木工、雕刻、绘画等多个领域的技能,经过多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工艺精良、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的特点。
在王海铭眼中,这种传统技艺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再创造。眼前的这幅兰花木雕,王海铭以刀代笔,运用传统雕刻技法,将兰花的纤长叶片塑造得轻盈飘逸——叶脉的起伏转折、叶尖的自然卷曲,仿佛晨露压弯叶梢的微妙弧度都被细腻呈现。
“独木不成林”,王海铭还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走进社区、学校开展近百场非遗活动,覆盖4000余人次,通过榫卯体验、修复实操等让公众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他还利用新媒体扩大非遗影响力,运营主题公众号吸引千名粉丝,制作工艺短视频播放量超5000次,并设计系列课程培养学员创新思维。
王海铭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老祖宗的审美与智慧从未过时。未来他将继续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让传统木艺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希望能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这项古老技艺能书写出新的传承篇章。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