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中国杂技剧如何更好发展?50余位大咖深入讨论→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8-26 08:13:00

8月25日,“中国杂技剧艺术创作研讨”在上海举办,全国50余位杂技院团负责人、艺术家与专家学者,围绕杂技剧创作规律、艺术体系建设、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中国杂技剧高质量发展。会议由长三角杂技发展联盟、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马戏学校主办。

中国杂技剧自2004年《天鹅湖》起步,经历二十余年发展,已从单纯技艺展示逐步走向复合型剧场叙事,《战上海》《天山雪》等静安出品的杂技剧屡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渡江侦察记》《化·蝶》《逐梦太空》《大桥》《聂耳》等一批佳作轮番献演,古老的中国杂技艺术加速迈入“剧”时代。

多位专家指出,杂技剧创作需处理好“技”与“剧”的关系。应从杂技项目中择取与题材相匹配的技巧来服务主题,避免“为显技而戏剧”或“为戏剧而展技”的倾向。演员的体能条件与技术水准是创作的基础,而剧本则应遵循戏剧艺术规律,成为“一剧之本”。

记者注意到,跨界融合成为会议高频词。与会者认为,杂技剧应广泛吸收舞蹈、戏剧、科技等多元艺术语言,实现从“形式综合”到“审美融合”的跃升。但也有专家提醒,跨界不是元素堆砌,而应服务于艺术升维与叙事深化。

人才培养方面,专家提出“创演一体”“分阶段推进”等模式,强调演员需具备更全面的艺术素养。此外,杂技剧可通过“轻量化”剧目适配演艺新空间与艺术节展,拓展文旅融合路径。

针对创作生态,部分专家呼吁保持理性,认为杂技剧是“选做题”而非“必答题”,院团应平衡剧目创作与技艺传承,避免盲目跟风。

与会期间,嘉宾观摩了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天山雪》,并围绕其文本构建、美学表达等展开讨论。专家认为,杂技剧需协调“技、剧、意”三者关系,以技巧推动叙事、外化情感,实现“骨、身、魂”有机统一。

本次研讨为中国杂技剧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上海将加大力度推动IP舞台转化、设立创新实践基地,并构建杂技剧理论体系,助力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诞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强调,与会各方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拓展中国杂技剧的思想内涵、表现空间、风格样式,不断以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包容心态推动杂技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记者:郁婷苈

图片:郁婷苈

视频:傅雷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