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回应社会文化养老需求,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携手推出了“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计划。自启动以来,通过“我眼中的上海博物馆”摄影、美术作品征集,围绕埃及展、红山展等展开的系统性文化课程设计,以文物活化、非遗体验、学术讲座等多元文化形式,打通银发族参与文化活动的路径,将博物馆的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为老年人的精神滋养,也彰显了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
“乐龄行动”将继续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人文关怀,通过艺术熏陶和线下互动,让更多银发族实现自我更新与社会连接。本期夜光杯市民读书会“乐龄行动”专场将为热爱摄影创作的银发观众们带来一次“干货满满”的审美之旅,期待您的参与和分享。
主题:
博物馆、摄影与未来——用影像保存文明,用创意激活传统
内容简介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智慧的传承。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守护者,将千百年的故事凝聚在每一件文物、每一幅画面之中。本次讲座带领观众透过影像与实物,探寻历史的深度与广度。讲座将从上海博物馆东馆建筑摄影的实践讲起,与银发观众分享拍摄博物馆的乐趣,向银发观众传授拍摄技巧。同时将欣赏博物馆中关于丝绸之路的珍贵藏品,结合摄影作品,一起理解镜头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历史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主讲人
丁和
丁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1年开启摄影之路,用大画幅胶片铭刻丝路文明。1990年《藏风》首展,即震动沪上;2003年结缘西域后,历经艰辛,48次跋涉戈壁大漠,足迹远及中亚五国,积累了上千张存留历史呼吸的珍贵底片,出版了《玄奘取经之路》《流沙梦痕》《丝路精魂》《丝路新疆》。他不仅忠实摄录,且致力于文化修复。2007年起系统拍摄新疆石窟壁画;并赴德国,将流失海外的新疆壁画“数字归巢",出版了《德藏新疆壁画》。从上海美术馆到北京首都博物馆,再到云冈石窟,举办了十二场主题大展。他突破传统,以声光装置重现丝路遗迹,构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诞生于大漠戈壁的丝路传奇在光影里恒久传续。
活动对象
60-75岁观众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29日(周五)14:00-16:00
活动地点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学术报告厅(由北门西侧下沉式广场进入)
报名方式一
识别下方二维码预约
报名方式二
在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公众号后台报名,报名请注明姓名、年龄、手机号码。收到确认回复即报名成功。
温馨提示
1.本次活动优先面向60-75岁银发观众,请务必正确填写长者本人身份证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
2.预约者请在活动开始前30分钟起,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在相应活动场地门口的签到处签到入场。学术报告厅位于上海博物馆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与展厅不连通,参加活动无需进馆,如需进入展厅参观,请另行预约。65周岁以上观众可出示本人有效证件优先入馆,更多信息请见参观须知。
3.进场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指引就坐。
4.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5.有颜色的饮料不建议带入会场。
6. 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
供稿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