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从文化到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成功举办。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郭大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奋斗在田野一线的四十多位知名考古学家参会。作为“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的重要学术活动,研讨会聚焦红山文化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识,深入交流区域文明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全方位展现近年来“考古中国”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主持。褚晓波馆长为会议致辞,他强调上海博物馆策划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不仅是向广大观众展示红山文化最新的考古成果,也是对百年红山文化考古研究的高度总结,更是推动文旅融合、助力红山文化申遗的重要举措。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红山文化正是其中的璀璨一颗,“从文化到文明”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诸位专家对红山文化及区域文明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互动,以此溯源历史、寻脉中华,推动考古事业向前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作主旨发言,他先高度评价了“龙腾中国”展览,并从红山文化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山台、元宝山积石冢、郑家沟遗址的新发现出发,总括性地谈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带来的启示。同时也提出这些积石冢的发现,印证着苏秉琦“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的观点。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郭大顺
赤峰学院副教授白满达介绍了南湾子北遗址2016年的发掘情况和初步认识。南湾子北遗址第一地点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填补了翁牛特旗及羊肠子河流域兴隆洼文化聚落发掘的空白,为兴隆洼文化诸时段的编年增添了识别的标尺,对于了解兴隆洼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聚落形态与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赤峰学院副教授 白满达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分享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2024年发掘的最新情况和科技考古新收获,该遗址的相关发现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古国第一阶段红山文化先民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与河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党郁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龚湛清分享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考古新发现。该积石冢的年代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并已越过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下限,是首次在远离红山文化核心区域的冀西北地区发现、发掘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具有重大意义。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龚湛清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金秋分享了2023-2024年以红山文化为中心的滦河流域考古调查成果,以及2022-2024年平泉东山头遗址发掘成果,明确了承德地区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并对其面貌进行了阐释。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韩金秋
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杨宽通过形制分析、复制使用实验、民族学佐证等方式,明确红山文化穿孔石刀是作为收割工具使用,并认为红山文化采用的是从兴隆洼文化就已经开始的刀耕火种的粗放式生产,以此为经济基础形成了红山文明,也因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等原因导致了红山文化最终走向崩溃。
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杨宽
中国科学院大学助理研究员刘江涛就红山文化发现的玉石钺展开了讨论,分析其形制特征、器物组合关系、功能及来源。出土玉石钺的各方面特征表明,尽管世俗权力在红山文化社会占据一定地位,但社会上层主要是被掌握神权和宗教权的阶层控制。
中国科学院大学助理研究员 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平围绕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进行了探讨,认为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是仿制兴隆洼文化陶器的勾连纹而制成的玉雕,并在较晚阶段将该纹样移植于彩陶纹饰。勾连纹作为一种古典纹样,可能对夏家店下层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朱延平
巴林右旗博物馆馆员卢雪琦从考古发掘、种类概貌、文物研究等方面系统研究分析了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内的70余件(组)红山文化玉器,深化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特征和主要功能的认识,以此揭示红山文化玉器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巴林右旗博物馆馆员 卢雪琦
吉林大学讲师高云逸将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出土玉器进行了分期,梳理了斜口筒形器、勾云形玉器等器物的演变趋势,并基于玉器分期框架,探讨了红山文化权力形式的动态演化以及玉礼器内涵的阶段性变化。
吉林大学讲师 高云逸
沈阳市文博中心副研究馆员王闯通过对水泉遗址出土青铜时代骨针进行显微观察和测量,对其特征、制作工艺等进行了细致总结。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提出水泉遗址骨针制作使用了金属钻具,以及以水泉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时代应普遍具备使用金属钻具的可能性。
沈阳市文博中心副研究馆员 王闯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晓晶对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玉器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审视其特征及墓主人在牛河梁遗址中的作用,认为墓主人与吉黑地区有密切关系,是受到红山文化统治阶层重用、参与牛河梁遗址玉器体系设计的巫师。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周晓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先就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的营建和使用进行简单分析,再重点分析了一号冢出土的典型玉器,并总结道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古代中国玉文明的先行者。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方向明
辽宁大学教授华玉冰提出了“牛河梁古国”的概念,认为红山文化不止一国,应是在“共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古国联盟,而牛河梁在其中具有“都”的性质。由此对都邑的始建年代、早晚期都邑的构成及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牛河梁可能是红山人的圣都”这一推断进行了补充说明与推论。
辽宁大学教授 华玉冰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田彦国以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主线,综合讨论了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他提到,西辽河流域先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六种考古学文化,已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 田彦国
吉林大学教授任瑞波从出土遗存概况、初步整理与研究等方面对内蒙古赤峰刘家梁遗址进行了初步探析,遗址中出土了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及辽西地区首次发现的龙山时代晚期遗存,有望填补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缺环。
吉林大学教授 任瑞波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郑秀文分享了近十年上海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获。上海地区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重要分布区域,以福泉山遗址为中心,辐射周边一般性聚落遗址,共同构成了上海史前文明的社会基础。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郑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针对红山古国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其与黄帝古史传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红山文化晚期进入了古国发展阶段,并且在晚期末尾南下中原,对中原地区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能与黄帝部族集团存在密切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朱乃诚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就红山古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展开了讨论,认为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明确的等级分化、形成了相对规范的等级秩序,而祭祀礼仪和等级秩序的构建是红山古国形成的基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郭明
暨南大学教授熊增珑认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经历了从神权向神权、军权并重的阶段,以往红山文明演进模式一直被认为是和平的,但从一系列考古遗存可以观察到,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出现了动荡。二次葬的流行等现象也反映出人群迁徙的频率较高,存在向其他地区迁徙的可能性。
暨南大学教授 熊增珑
吉林大学教授成璟瑭对红山文化面貌的新认识、红山文化的秩序、红山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红山文化来源广泛,一元多源,其聚落规模逐渐扩大,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复杂化加剧,并可能在神权和军权集中时产生了王权。
吉林大学教授 成璟瑭
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为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与会专家学者对红山文化面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他对目前红山文化研究越来越完整、一体化、深入化的发展趋势表示了肯定,同时也提到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对未来的继续深入研究作出展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赵辉
研讨会在二十余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和点评中圆满落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不断地探索,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有关红山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兴盛和衰落等研究进一步深入,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征。
供稿丨考古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