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文章详情

【学术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张希栋等:横纵结合视角下中国农业双重碳补偿机制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08-25 18:50:22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内容摘要

该研究基于农业净碳汇、农业碳转移构建了中央与省(区、市)、省份之间的农业纵向、横向相结合的双重碳补偿机制,采用农业碳补偿模型对2015—2022年中国农业碳补偿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1)2015—2022年中国农业碳补偿金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碳受偿金额较高的区域主要为华北、华中,碳支付金额较高的区域主要为华南。(2)纵向碳补偿角度而言,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是碳受偿金额较高的6个地区,共占农业碳受偿总金额的90%左右;江苏、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是碳支付金额较高的6个地区,共占农业碳支付总金额的80%左右。(3)横向碳补偿角度而言,广东、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北京、四川、重庆是主要碳支付地区,黑龙江、新疆、吉林、河南、内蒙古、安徽是主要碳受偿地区,整体呈现出“南支付、北受偿”的空间分布格局。近年来由于新疆碳受偿金额增长、河南碳受偿金额下降等因素,碳受偿地区的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4)中国农业横向碳补偿总金额为0,可对中国农业纵向碳补偿金额空间格局进行修正。如以往研究,认为北京是农业碳受偿地区,而西藏、青海是农业碳支付地区,考虑到农业横向碳补偿后,北京转变为农业碳支付地区,西藏、青海转变为农业碳受偿地区。引入农业横向碳补偿制度对于促进地区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构建横纵结合的农业双重碳补偿机制;从农业碳账户统计核算体系构建、农业碳补偿管理平台建立以及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

农业、碳账户、碳转移、双重碳补偿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效应与深化改革研究”(批准号:21CJY012)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04)

作者及单位

张希栋,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付文豪,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裴梓婷,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立伟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