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来自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超级谷物”,正在黄浦江畔开启一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全球征程。继7月22日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成立一个月后,8月23日,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第一届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十五五”规划专家论证会在本市召开,标志着中国藜麦产业创新发展进入了规范化、国际化新阶段。
会议宣布了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第一届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并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颁发聘书。蔡友铭表示,中心要尽快通过挖掘特色,形成标志性成果,通过育种、资源评价等关键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要用好上海优势,做好协同创新,形成全面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产业发展痛点。
专家论证会环节,聚焦中心“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规划,与会专家、中心成员纷纷就藜麦种质创新、产品精深加工与高质化利用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讨论。之后,规划编制将广泛征集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汇聚各方经验,作进一步细化调整。
今后,中心将聚焦“十五五”规划蓝图,以解决藜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种质创新、绿色栽培、营养健康、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攻关;构建国内外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特别是拉美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锚定对口支援与东西部协作发展,推动新疆、西藏、青海等边疆山地变“富民粮仓”,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培育藜麦新兴产业,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同时,加强创新团队和条件能力建设,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营造潜心研究、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上海虽非传统藜麦主产区,但中心凭借其国际化市场、高端研发能力与长三角产业协同优势,打造出独特的“科技+产业”模式。当前,中心已陆续从多个地区收集、引进和培育,获得藜麦种质资源1500余份,在沪郊种植基地系统评价藜麦品种在长三角地区的种植适应性,同时通过构建“科研+基地+市场”的联动机制,形成规模化藜麦菜种植示范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文:施勰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