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政府开放月 | 居家照护难?杨浦这堂实战课破解家庭照护难题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8-25 08:23:36

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有品质地安享晚年,体现出城市的智慧与温度?

近日,杨浦区“政府开放月”的系列活动迎来一群特殊的“养老体验官”——社区居民走进位于平凉路这家由欣益照护运营的大桥社区老年公寓。他们此行不仅是简单考察床位,更是带着对家人的爱与责任,上一堂关于偏瘫老人照护的“实战课”。

从一个翻身动作的细节,到一种护理理念的传递,这场零距离的体验为许多家庭解决了居家养老的燃眉之急,也折射出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杨浦区如何用“绣花功夫”描绘就精细化社会治理的温暖图景。

照护偏瘫老人

一堂“硬核”实战课

家中有偏瘫老人长期卧床,照护压力千头万绪。如何翻身、擦洗、预防压疮?这些看似日常的操作,实则背后蕴含专业学问。

上午九点半,大桥社区老年公寓的活动室里,一场围绕偏瘫老人如何进行体位转移的护理讲座正吸引着“养老体验官”们专注聆听。来自杨浦区康健学校的专职护理教师刘芳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通过真人实战演示,手把手地指导居民如何用巧劲儿轻松为卧床老人翻身

“阿姨,您来试一下,记住要让老人患侧(活动不便的一侧)的大拇指朝上,双手交叉握住,手臂伸直。然后您扶住他的肩膀和胯部,利用身体的重心,喊口令,一、二、三,你看,是不是很轻松就过来了?”刘芳的讲解可谓是“细节控”的福音。

刘芳进一步解释道:“大拇指朝上可以有效防止老人肩关节脱臼。”“为什么不能直接拖拽老人的胳膊?因为长期卧床的老人肌肉萎缩,骨骼脆弱,硬拉容易造成二次损伤。”一个看似简单的翻身动作,背后竟融合了人体工程学与临床医学的原理。

除了学习翻身技巧,“体验官”们还掌握了如何利用枕头、毛巾等日常物品,为老人摆放既舒适又能预防压疮的“功能体位”。他们用三角垫支撑老人背后,软枕垫于膝弯,卷起的小毛巾稳妥地塞在脚踝下——每个支撑点都经过细致安排,旨在让老人身体的骨骼突出部位有效悬空,从而避免因长时间受压而产生压疮。

在互动环节,刘芳还分享了她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七勤一好”工作法。“所谓‘七勤’,就是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按摩、勤翻身、勤观察、勤交班。”刘芳解释道,“而‘一好’则是要重视营养。营养跟上了,抵抗力才能上来,皮肤才有弹性,压疮的风险自然就降低了。”这堂干货满满的实战课,让书本上冰冷的护理术语,变成了眼前看得见、手上摸得着的鲜活技巧。

观念革新

从“为我养老”到“赋能养老”

这堂小小的护理课,不仅是“政府开放月”活动的一个缩影,更是杨浦区精细化社会治理的生动体现。前来“取经”的“养老体验官”们收获满满,他们的心声,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轨迹。

“我婆婆91岁了,只要我还能动,就想在家亲自照顾她。今天学了这些实操技巧,心里踏实多了。”王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居家养老是情感上的首选,却常因照护能力不足而力不从心。

另一位“体验官”顾先生则坦言:“以前总听人说老人不能送养老院,怕照顾不周。这次政府开放月,我们主动报名来看看,就是想亲眼瞧瞧。今天这一趟没白来,不仅打消了顾虑,还学到了真东西。”从对养老院心存疑虑到主动走进、认真学习、带回方法——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开放姿态和主动作为。

城市的养老理念正在悄然革新:从过去单纯“为我养老”的服务模式,升级为强调“赋能养老”的能力建设。杨浦区通过“政府开放月”这一平台,巧妙地将专业养老机构的角色,从单纯的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知识与技能的“辐射源”和“赋能中心”

打破机构与社区之间的“围墙”,让最优质、最专业的护理资源下沉到社区、流向家庭,精准为有需要的人“充电”,使更多家庭掌握科学照护方法。这不仅有效优化全社会养老资源的配置,更为“老有所养、老有颐养”这一民生愿景,写下温暖而有力的注脚。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奚宇轩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