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虹口 > 文章详情

90后藏族姑娘在雪山卖咖啡!背后神秘推手竟是沪上援青力量 | 山海共春明⑧

转自:上海虹口 2025-08-24 17:34:53

在日前“长三角之声”推出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共话合作交流》系列报道中,区委书记李谦在访谈中提到了青年人的创业热情,为当地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山下咖啡”成为青年创业的模板。

在青海果洛玛沁
一群藏族青年正以“破竹之势”

带动高原“造血”机能蓬勃生长

现在就跟着小虹去看看

“山下咖啡”的“成长史”

青年人“星星之火燎原”的

具象化体现

↓↓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一片辽阔壮美又充满挑战的土地——1.3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远超两个上海市的总和。在这片高原腹地,青年群体庞大,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有前景的就业机会,成为援青玛沁联络小组最迫切的课题。

组长黄捷及其团队带来的“小店计划”如星星之火,点燃了高原青年的创业梦想,而牦牛产业的深度开发则让传统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共同铺就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店计划”:点亮青年创业的星光

“小店计划不是扶贫,是唤醒。”这片雪山草原,1.3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四成。黄捷从小在青海长大,比任何人都清楚高原青年的困境:“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岗位,是能点燃希望的火种。”玛沁县助农消费帮扶提振项目资金,在援青玛沁联络小组的精准对接下,成为“小店计划”的重要引擎。

当在农贸市场二楼发现“山下咖啡”时,黄捷瞬间读懂了叶西拉毛眼里的光。这位广西大学毕业的藏族姑娘,正经历着挣扎。这家藏在农贸市场二楼的咖啡馆,店面不大,却处处彰显着青年店主叶西拉毛的用心。

黄捷初访时,店内四五个年轻人聚会的场景和不断涌入的外卖订单,让他看到了这家小店在当地的真实需求。叶西拉毛,这位广西大学毕业的90后返乡青年,曾走出大山学习咖啡技艺,心怀“将咖啡香味带回青海”的梦想创办了“山下咖啡”。

然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当黄捷提出帮扶计划时,叶西拉毛曾因担忧人手不足与创业失败而犹豫。团队以耐心和专业化解了她的顾虑,不仅提供资金助力,更带来品牌重塑的技术指导。

他们帮助小店从偏僻角落迁至繁华商业街,以简约时尚的新貌亮相,还打造了“山下咖啡”文创周边,客流随之大增,叶西拉毛还雇佣两位当地青年,带动了就业。有趣的是,焕然一新的“山下咖啡”甚至悄然引领了整条商业街的装修风尚。

援青玛沁联络小组的帮扶并未止步于空间升级。他们牵线搭桥,利用上海的资源帮助叶西拉毛拓展视野。更妙的一笔是,借助上海援滇干部的桥梁作用,优质的云南咖啡豆跨越千里来到果洛高原,成为“山下咖啡”稳定且优质的原料来源。

这一援青与援滇的巧妙联动,既让“山下咖啡”拥有了独特的产品力,融合高原特色的牦牛奶咖啡、口感丰富的黑青稞咖啡,也为云南咖啡产业开辟了新销路。如今再造访“山下咖啡”,店内悬挂的青海、云南、上海三地风情画作,无声地诉说着这份跨越地域的情感联结与帮扶协作。

牦牛产业链形成,高原珍宝焕发新生命

如果说“小店计划”是激活青年活力的星火,那么对传统牦牛产业的深度开发,则是为玛沁经济注入动力的引擎。援青玛沁联络小组的目光聚焦于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果洛乳品厂。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企业,是果洛州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和青海省十大著名商标之一。1950年,一批上海工人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技术和设备扎根高原,将青春献给了这座工厂。了解这段历史后,黄捷深受触动,决心让这份光荣在新时代延续。

援青玛沁联络小组将目标锁定在将玛沁的优质牦牛肉干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他们积极对接上海知名零售渠道资源,但像来伊份、盒马这样的企业对产品包装、标准要求极为严格。

为此,黄捷及其团队组织力量,针对牦牛肉干产品的包装和标准进行了多轮研发与改良。在上海消费帮扶联盟的鼎力支持下,由原乳品厂华丽蜕变而来的,果洛雪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牦牛肉干系列产品成功打入上海市场。创新的牦牛肉干薄脆等产品,以其香脆口感赢得了消费者青睐。

“小店计划”与牦牛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在果洛州首家来伊份门店的开业中得以体现。果洛首家来伊份门店的玻璃门叮咚作响,年轻的“小伙店长”正将印着雪山特产的牦牛肉干摆在店铺c位。

几个月前在上海培训时,这个藏族青年曾紧张得攥住手,现在却能在收银台熟练操作智能系统。“请把二维码对准这里”,黄捷手把手教他查看实时销售数据。这个曾在漏风帐篷里长大的青年,全家五口全年仅靠母亲织氆氇挣2000多元。如今,“小伙店长”与其弟弟共同运营着果洛州首家来伊份门店,仅哥哥一人月薪就达4000元,全家彻底脱贫。

同时,2024年6月,在虹口区合作交流办协调下,“沪沁怡”氆氇手工编织坊在玛沁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揭牌。久美家园的居民闹增拉毛从上海学习归来后,辞去月薪2000元的工作加入工坊:“家里有孩子,这份工作好,家里有事可以回去,忙完再来。”工坊不仅让“牛毛出在牛身上”的利润直接惠及牧民,更有效激发了当地妇女的就业热情,显著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造血”能力。

续写沪青情:从历史传承到未来协作

牦牛浑身是宝,在虹口团队的系统规划下,从牦牛绒毛(氆氇编织)、牦牛肉干、牦牛奶制品,到牦牛皮熬制的阿胶,一条高原特色牦牛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成为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振兴转变的典范。

六十年前,上海工人以技术与青春在玛沁高原筑起乳品厂基石;六十年后,新一代上海干部携创新理念与市场资源重返故地。援青玛沁联络小组以“小店计划”激活青年创业热情,以牦牛全产业链升级深挖高原资源价值。自从2010年虹口对口支援玛沁县以来,累计投入市区两级帮扶资金6.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0余个。黄捷深谙其道:“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培育特色产业‘干细胞’,以园区共建为新纽带,与对口地区携手谱写产业协作新篇章。”

从繁华北外滩滨江到巍峨阿尼玛卿山下,从一间温暖飘香的咖啡店,到一袋走向大都市的牦牛肉干,再到一件件精美的氆氇手工艺品,上海虹口与青海玛沁的协作故事,是智慧与资源的流动,更是两地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这不仅是一条高原产业振兴之路,更是一条民心相通、携手共进之路。高原的“造血”机能正在蓬勃生长,其生命力将如雪山般恒久,如江河般奔涌。

记者:徐维晨
图片:受访者提供、解放日报、新华网
编辑:徐维晨
夏菜热销榜出炉!沪上消暑菜经有讲究~
“虹商好客”首店开业!外卖食品安全如何?
“消暑天团”来了!麒麟西瓜、水蜜桃、巨峰葡萄……谁是你心中的水果大王?
票根经济4.0、首本打卡护照……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虹口系列活动暨第六届上海潮生活节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