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品·藏丨15年结构工程师跨界非遗,让千年绳结惊艳全世界!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8-24 12:23:29

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中,有一门古老技艺——它曾记录天地讯息,寄托美好祈愿,却几乎被时代遗忘。

如今,一位曾设计中华艺术宫的顶尖结构工程师,毅然转身,用科学的理性复活艺术的灵性,让“中国结”从记忆深处重回生活现场!

千年绳痕:比文字更早的文明密码

斜卷结作品

上面说的古老技艺叫作绳结,早在文字诞生之前,绳结已是先民的“活态史书”。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绳纹印痕清晰可见;

《周易》也有“结绳而治”的记载,

诉说绳结曾如何串起秩序与信仰。

从捆绑猎物的实用结,到记录大事的记事结,

这根绳,曾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密码。

文化升华:一绳一结皆寓意

十全结复合作品

随着文明演进,绳结从工具跃入艺术。

商周青铜器铸入绳纹,汉代丝绸织进结艺。

直至唐宋时更迎来高光——君子佩玉系“同心”,书房挂饰编“如意”,

婚仪寿宴更离不开象征吉祥的盘长结、平安结……

这小小的绳结背后,都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对美好愿望的温柔编码。

跨界重生:结构工程师的绳结革命

盘长结作品

褚楚,前结构工程师,曾主持设计中华艺术宫等重大工程。

15年与钢铁、力学为伴,却因一次邂逅,毅然投身绳结技艺。

她以工程思维的严谨解构传统编法,用空间感知重塑结体美学:

将珐琅、玉石融入彩结,用绳结重现当年的美好祝愿,让古老手艺登上国际设计展台。

“绳结和钢结构一样,都是结构与美的平衡。”她说。

当下新生:非遗正在破圈

复合结作品:女人花

如今,褚楚的理性思考重新解构了绳结这么前年艺术的感性认知。

不仅帮助自己走出了“一绳结”的迷雾困境,

更是在传承绳结这条守艺人之路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既然绳结传承终究是金字塔结构,学得越深,人数越少……”

此刻褚楚的眼神干净透亮,一种使命感正开始萌芽。

“那我就扩大'地基'!让更多国人了解、喜欢绳结!”

褚楚的想法很简单:

既然短视频平台上有傩戏的神秘、有苗绣的精美、亦有舞狮的热情。

为何不能再多添一个绳结的祈福呢?

她知道,绳结的高深在于返璞归真的一绳结也在于多绳结的排列组合。

但若能将二十大基础绳结一个一个地说清楚,那会不会又多一个像自己这样纯粹的人呢?

一根绳,连接古今;一个结,浓缩万千。它不仅是工艺,更是中国人流淌在血脉中的情感结构与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