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游戏力、戏剧感、文化味……这场夏令营好玩又好学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8-23 17:31:40

当“悲伤”被赋予价值,当“愤怒”被理解为力量,孩子们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近日,区妇儿工委办主办的2025年杨浦区青少年情绪管理夏令营(8月场)在区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举行

作为已连续举办四年的品牌项目,今年的夏令营迎来全面升级,50名“情绪小达人”通过一场融合了心理剧、卡牌游戏与传统木偶戏的奇幻冒险,探索内心世界,学习如何驾驭而非压抑自己的情绪,为成长之路装备上一份珍贵的智慧“行囊”。

01

角色扮演,将心理学理论融入戏剧创作

“我扮演的是‘悲伤’,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悲伤不是件坏事,它能让别人知道我需要帮助。”一名七年级男生在分享环节中这样说道。

这番感悟源于今年夏令营全新增设的核心亮点——心理剧“情绪王国探险记”。舞台上,孩子们身披不同颜色的斗篷,分别扮演着“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六个核心情绪小精灵。他们不再是被动听讲的学生,而是情绪王国的主人公,通过即兴表演和集体创编的剧情,亲身体验每一种情绪的独特价值。

“快乐说:‘我能让大家开心,大家都喜欢我!’”。而“愤怒”则会挺身而出:“没有我,谁帮你们对抗坏人!”。这些看似简单的台词,经由孩子们的演绎,将抽象的情绪概念变得鲜活而具体。

在这场沉浸式的冒险中,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和感受的体验。夏令营的组织者巧妙地将心理学理论融入戏剧创作,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情绪的多面性——原来,令人生畏的“愤怒”也有保护自己的作用,而时常被误解的“悲伤”则是寻求连接与帮助的信号。这种“活”起来的情绪知识,远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根植于孩子内心深处。

02

亲手制作,自己的“情绪工具箱”

如果说心理剧是世界观的构建,那么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绪小课堂”和创意手工,则为孩子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情绪工具箱”。

“当你感到焦虑时,试试‘蝴蝶拍’——像这样双臂交叉,轻轻拍拍手臂,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好奇地模仿着。专业的心理干预技巧,在这里被转化为“深呼吸”“安全之所”“思维转换”等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魔法咒语”,让孩子们轻松掌握驯服内心“情绪小怪兽”的本领。

在卡牌游戏环节,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活动室。“猜猜这张卡牌是‘嫉妒’还是‘惊喜’?”“我的‘情绪天气预报’今天是‘多云转晴’!”。通过“情绪猜猜看”和“气象台播报”等互动游戏,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更精准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一颗颗健康的“情绪种子”在不经意间悄然种下。

“情绪百宝箱”的制作,则将这场内在的探索之旅外化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孩子们化身“情绪设计师”,用画笔和贴纸装饰自己的专属宝盒。有人在盒子上画下灿烂的“充电太阳”,提醒自己汲取能量;有人写下“烦恼垃圾桶”,为负面情绪找到了一个安放的出口;还有孩子贴上了可爱的“拥抱贴纸”,寓意“难过时要抱抱自己”。

当孩子们郑重地将写着情绪管理技巧的卡片折成锦囊放入箱中时,这个小小的盒子便不再只是一个手工作品,它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时开启的、与自我对话的私密空间,一份满载着成长智慧的“情绪锦囊”。

03

跨界融合,当心理学遇见木偶戏

夏令营的第二天,孩子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结营仪式——走进杨浦区童伴Land共建联盟单位上海木偶剧团,上了一堂来自传统文化的“情绪课”。

当《蛤蟆与鹅》《小火柴之舞》等经典剧目在眼前上演,孩子们完全被这种古老而新奇的艺术形式所吸引。他们不仅在与木偶的互动表演中了解了指掌间的奥秘,更在潜移默化间,从《进城》等故事里领悟了“愤怒需冷静”“快乐要分享”的朴素道理。

这正是杨浦区在儿童友好服务项目中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活动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相结合,打破了学科的壁垒,让情绪教育的场景从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夏令营的内涵,更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找到了理解和疏导情绪的全新视角。

作为杨浦区“儿童+健康”儿童友好服务项目的特色品牌,青少年情绪管理夏令营四年来始终在创新中前行,已惠及近千名青少年,成为区域内备受欢迎的暑期公益项目之一。从最初的绘本、积木教学,到如今融合心理剧、传统艺术的“情绪王国”,它正以更鲜活、更多元的方式,将儿童情绪健康的理念融入儿童友好城市发展的肌理。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视频 | 王寅冬

编辑 | 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