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专家话节气丨处暑:“三候”暑退秋收始,沪上年丰“禾乃登”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23 09:38:15

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于每年公历8月22日—24日交节。“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意为“停止”,意思是炎热的暑天即将过去。

处暑,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气。它的到来,往往标志着秋收的开始。而在上海地区农业发展史上,处暑时节因与地方特色农业节日“棉花生日”相关联,有了独特意味。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古人总结处暑的三种物候和天象特征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乃祭鸟”,意指幼鹰已经长成,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古人看到老鹰将猎物集中在一起,就认为它们在进行祭祀,当然,这是以人度鹰;“天地始肃”指秋天到了,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禾”是五谷的总称,“登”的本义是丰收后手持盛满粮食的器皿登上祭台进行祭祀,所以“禾乃登”就是指处暑时节五谷开始成熟,可以用新粮祭祀祖先。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因此有“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宋•苏泂《长江二首》其一)之说。古人判断入秋的方法,除了节气,还有干支纪日法的出伏,出伏日总在处暑前后。

现代气象学家提出新的判断入秋方法,即把平均气温22℃视为入秋的标志。在我国境内,处暑时,仅有东北和西北真正进入了秋季,其他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依然较高,处于气象学上的夏季。《清嘉录》记录清代苏州地区的节气谚语——“处暑十八盆”,盆即洗澡盆,意思是说处暑以后还有大约18天比较热,需要每天洗澡。这句谚语大致能反映江南地区处暑节气的气候。因此,江南地区的处暑,也有喝凉茶、饮酸梅汤的习俗,“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就是如此。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节气的七十二候中,有两候与粮食作物直接相关。一是小满三候的“麦秋至”,代表夏收,另一个就是处暑三候的“禾乃登”,代表秋收。有不少文学作品描述了处暑丰收的情景,如“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宋•吕本中《处暑》)。不过,“禾乃登”泛指谷物开始成熟,并非指所有作物都成熟。

处暑既是收获的节气,也是播种的节气。谚语有“处暑三日抢种田,早种荞麦莫偷闲”“立秋处暑地起忙,收了早稻种杂粮”。但因南北气候与作物的不同,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民众对于处暑的气象要求不同,中原民众希望处暑天晴,有谚语说“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江浙一带民众则希望处暑下雨,有谚语说“处暑下雨,仓里满米”。因为丰收在望,不少地区民众在处暑时举行酬谢田祖、土地公和祖先等仪式。

从处暑到初霜出现的霜降,对当时黄河流域的古人来讲,是农事生产的最后黄金期。有农谚说“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意思是高粱、玉米等农历九、十月间收获的作物,如果在处暑节气还没有抽出穗头,就可以割下来当饲料了,因为它们在霜冻前已无法成熟。由此,作为农事劳作关键节点,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慨。不仅作物要按节令出穗、成熟,人也要在昼渐短、凉已生的处暑时节珍惜时光,把握当下。

沪棉吐絮时,人间处暑秋

处暑节气在上海农业发展史上有特别意义。它不仅曾是土产水蜜桃的传统成熟时间,还有一个极富上海地方特色的农业节日——农历七月二十“棉花生日”。在古代上海,“棉花生日”别具特色。棉花,是宋元以后上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上海濒海,不少土地是沙碱地。宋末元初,上海人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返回故里,带回了适合沙碱地种植的棉种和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此后,棉花成为上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品也成为上海人收入的大宗,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古代上海人,将处暑前后的农历七月二十日定为棉花生日,因为农历七月二十日前后是棉花结铃吐絮的关键时间,棉铃发育进入充实期。因棉花种植在上海地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1929年,棉花被推选为上海市花。

处暑,也是上海土产水蜜桃的传统成熟时间。上海水蜜桃曾是最出名的江南水蜜桃品种,在明清两代是上海地区的著名土产。“桃实,为吴乡佳果。其名目不一,而尤以沪中水蜜桃为天下冠。”(王韬《瀛壖杂志》)清代农学家和史地学家褚华还因上海水蜜桃而写出了我国最早的水蜜桃培植专著《水蜜桃谱》。

处暑在时间上与七夕节接近,看银河,祭祀织女、牵牛星,乞巧等七夕民俗活动也是处暑期间的重要活动。宋代张耒的“日落烦暑退,秋晴河汉明”(《晚卧》)描述的是处暑节气日落后仰卧观银河的情景。清代胤禛也作有一首《七夕处暑》,曰:“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描述了处暑七夕夜,民众拜祭织女与牛郎二星神的习俗。

策划:董言笑 朱冬冬 欧阳蕾昵 施勰赟

统稿:贾佳 施勰赟

海报设计:宋雨迪

支持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